第263章 北境邊城戰事烈,廟堂雲譎天下變(二十七)(第3/4頁)

李從璟邊聽邊點頭。實際上,他在平州所行的開荒、分田之舉,杜千書發展平州農事之策,也就在興水利、修器具,幫助百姓耕種這些事上。

接下來,李從璟與衛行明詳細討論了農事、屯田的各個方面和細節。

待這件事大體說通,已是一個時辰過去,李從璟滿意的點點頭,遂又道:“農事既有方案可行,那工事當如何?”

工事,是指手工業,涉及範圍很廣,大到開礦,小到制衣,甚至包括軍事作院,皆隸屬工事。

衛行明說完農事,這會兒正在歇息,是以李叢景這一問,由王不器來回答。王不器年事已高,但自打在淇門下定決心跟隨李從璟後,猶如煥發人生第二春,精氣神竟是絲毫不比章子雲、衛道等人差。因有桃夭夭這一層關系在,原本這回北上幽雲,李從璟是不欲讓其跟來吃苦受累的,但拗不過王不器堅持,加之李從璟重其才能,這才應允。

王不器雙手習慣性攏在衣袖裏,神情依舊略帶傲氣,話說出口時不比衛行明的雲淡風輕,顯得格外擲地有聲,他道:“比之衛老農事的四字真言,工事就要簡單一半,只有兩個字:開源。探山川,掘礦利,是為開源;建漁場鹽場,是為開源;多織布匹,還是開源。幽雲地廣,北地多礦,只要軍帥給予老夫足夠人手,老夫敢立軍令狀,三年之內,必使軍帥能多出可以擴軍三萬人的鐵、布、金銀!”

王不器說得輕巧,實則話中有話,內裏有諸多學問,需要深究。這老頭子就是這般,需要你不停的問,他才會將想法不停的說出來。待李從璟與之大致談完,時間已經不止過去一個時辰。王不器這種說話的方式,粗看很不爽快,實則不然。他就是要李從璟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問,而後他作答,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李從璟的不斷思考,他對這件事的了解才會更加充分、深刻。

工事說畢,就是商業。

商業是章子雲負責,不同於衛行明、王不器皆言幽雲有農、工之利,他開口便說幽雲之弊,“幽雲地貧,無甚貴重物產;幽雲地偏,民眾多窮,無力購買珍奇;幽雲地多山,賊寇嚴重,不利商隊行走;幽雲多戰事,沒有繁華商業集散地……”一口氣說了接近半刻種,章子雲這才伸出一根手指,笑道:“故幽雲要興商業,只在一條路:買低賣高。”

“何解?”

“買低賣高,此行商所以興起之緣由。幽雲之長處,不在自己生產多少商品,而在轉運商品。中原之物,草原重之,草原之物,中原奇之,西域之物,東方貴之,東方之物,西域乏之。彼余此缺,則由彼至此,可得三倍利潤;此有彼無,由此至彼,則可有十倍厚利。幽雲位居北地,面草原,背中原,左可至西域,右可至高麗、大海,憑此商道中樞之位,幽雲商人,大可空手套利,轉運各地貨物至別處販賣,既不用擔心生產風險,本錢又大為減少,且獲利豐厚,為之當有無窮之利也!而公子要做的,不過是掌握各地商品信息,再護衛商隊周全而已。”

章子雲的設想,可用四個字來慨括:空手套白狼。他與李從璟一起長大,接觸到李從璟的“先進知識”比較多,是以能有“商品信息”“生產風險”這些詞語出現。

衛行明、王不器等人雖不精通商業,但聞聽章子雲一番言論,也知其分量,不由得被章子雲的大膽、聰明所折服,紛紛表示驚嘆。

李從璟對章子雲的構想也分外滿意,當下詳談不提。

最後,時至深夜,一直不曾說話的衛道,扮演起總結者的角色,他提出了要興此三事的困難,“要興此三事,且不論內部,外部便有三難。”

“哪三難?”

“一難在朝堂;二難在敵國;三難在幽雲。”衛道面容嚴肅地說道,“軍帥雖有幽雲軍政大權,然整出如此大的動靜,必為朝堂所知。朝廷若是支持便也罷了,朝廷若是為難、限制,則此事難為也。其二,軍帥北上便屢敗契丹,如今又要大刀闊斧變革,提升幽雲民力、物力、軍力,契丹焉會坐視不理?少不得要來破壞軍帥大業。其三,軍帥大興農、工、商,必定破壞幽雲原有勢力平衡,打破幽雲現有的勢力格局,如此,則幽雲本地既得利益者不會坐視。不僅如此,一些小人更為會爭權奪利,而與軍帥明爭暗鬥,破壞軍帥之謀!”

衛道說的這些,李從璟深為贊同。當初在淇門建軍,尚有以何家為首的勢力從中作梗,如今幽雲十多州之地,李從璟動作又大,自然少不了要面對各種對手。

對此,李從璟早有心理準備。

他站起身,環視眾人,毅然決然道:“本帥之所以至幽雲,本意皆在‘護邊擊賊’四字,如今契丹國勢日大,耶律阿保機對中原虎視眈眈,不可不分外重視。當此之際,要破契丹數十年之勢,就得先變幽雲之天!我固知其難也,然而其不難,不足以彰顯我輩英雄風采,不難,不足以成為我等全力以赴要創造的大業。今,幽雲軍政變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希望諸位與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