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北境邊城戰事烈,廟堂雲譎天下變(二十六)(第2/2頁)

張一樓閉嘴不言。

“認可他,進而親近他,如此,才有望得其重用,這是第一步。”

宴席結束後,李從璟並未離開官衙,在一眾文官、武將皆散去之後,李存審將李從璟叫到了書房,兩人單獨座談。

“偽梁滅亡之後,老夫數次上書陛下,請其更換幽州節度使,並舉薦你來接替老夫。你初北上時,老夫尚有些擔憂,唯恐你威望不足,不能順利頂替老夫的位置。這一年來,你雖屢有奇功,平叛將,克懷孟,敗王彥章,攻大梁城,然卻畢竟年輕,邊地民風彪悍,幽雲多慷慨激昂之士,老夫也擔憂你手腕不夠硬朗。如今,你給了老夫驚喜,有克復平州的功勞,這番接替老夫的位置,威望足夠了。”李存審對李從璟說這些話的時候,眼中都是欣慰的笑意。

李從璟道:“老師為大唐戎馬一身,功勛無數,已無法度量,如今歸朝,正是理所應當。無奈,朝中有小人阻道,老師要歸去,還不知要等到何日。”

李存審擺擺手,“老夫自知已時日無多,能歸於朝中自然最好,如果不能,那也是命中定數,強求不得。人各有志,‘小人阻道’之類的話,切不可多言。你如今雖掌幽雲兵事,但大唐畢竟是陛下的大唐,那些人久在陛下跟前,日日都能說得上話,便是為幽雲大計,也不可開罪了他們,讓他們為難幽雲!”

“小人”雲雲,指代的自然是大唐如今的樞密使,李存審的門生,郭崇韜。

對郭崇韜的小人行徑,李從璟是頗為氣憤的。

當初兩人在魏州相識,起源於兩人有共同的敵人,李從璟要對吳靖忠發難,郭崇韜也需要打壓吳家,以擊敗張居翰升任樞密使,是以兩人一拍即合。之後,河上大戰,李從璟與郭崇韜共築兵城,同拒王彥章,配合也算不差。無論是之前,還是現在,李從璟與郭崇韜都無直接利益沖突,甚至有些情分。李從璟能出鎮幽雲,就有郭崇韜從中出力。

只不過,郭崇韜對李存審的所為,太過讓人不恥。

在如今的大唐,軍功最盛者,有三將:李存審、李嗣源、郭崇韜。李存審戎馬一生,為李氏流血無數,是大唐半壁江山;李嗣源也是常勝將軍,多有大捷,軍功卓著,在現存的唐將中,功勞僅次於李存審;郭崇韜的軍功說起來並不多,重頭戲在滅梁之戰。

當時王彥章領軍克德勝城,大舉北犯,人皆膽寒,紛紛進言李存勖與偽梁劃黃河而治,是郭崇韜第一個站出來,提出了“守魏州、保楊劉,匯合李嗣源直搗梁都”的戰略謀劃,並被采納,且身體力行。所以雖然大梁城是被李從璟所攻克,但那時,李從璟不過是馬前卒,郭崇韜才是運籌帷幄的人,功勞最大。他本又是李存勖近臣,因是得以在偽梁滅亡後,穩坐大唐最高軍事機構一把手。

郭崇韜功勞雖大,但比起累積軍功數十年的李存審,尚有不如。郭崇韜深知其理,為保證其樞密使的職位,手中的權力不被李存審歸朝後奪取、分食,所以力阻李存審歸朝——即便李存審已病重。

“有人能同富貴,不能共患難,亦有人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前者比比皆是,後者亦不乏其人,究其原因,不過是被權力掠奪了靈魂。此輩中人,一旦手握權力,便深為權力折服,再不能容忍失去,亦不能分出哪怕一點給旁人。郭崇韜不外如是,其或許自私自利,卻也非大奸大惡。”李存審嘆息一聲,“罷了,便不回朝了吧。只是可惜,今生怕是再也見不著陛下了。”

李存審老而彌堅,李從璟不甘其以垂垂暮年之身,受身體折磨、心靈煎熬雙重之苦,心中已然下定決心:無論李存審歸朝,是否對治愈其重病有用,他都要讓其回洛陽。

這是學生對於先生的責任,也是後繼者對先行者的尊敬。

一個月後,就在年關將至之時,一對衣衫襤褸的少男少女,走近了神都洛陽。

這日有大風雪,寒風呼嘯,猶如野獸怒吼,洛陽城如一只冬眠的虎豹,卷縮在風雪中,埋頭不語。

在少男少女距離城門僅有百步之遙的時候,日暮籠罩大地,城中響起十二聲傳遍全城的鐘鼓聲,旋即,城門緩緩關閉。

百步,隔開兩個世界,分出生與死的距離。

“河丫,城門關了,我們進不去了。”

“哥哥,我好冷,我們會凍死在這裏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