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田的背影

台灣一年四季都有令人垂涎的水果,種類繁多、品相絕佳,讓人看半天舍不得吃,一吃卻又欲罷不能。光是鳳梨(菠蘿)這一項,就有蘋果、香水、牛奶、蜜寶、金鉆等七八個品種。鳳梨酥的美味更是聞名遐邇,由於鳳梨的閩南語諧音是“旺來”,因此常被當作探視朋友的伴手禮,近年來也深受大陸遊客的喜愛。

制作電視節目《映像之旅》的“果之旅”單元時,我們乘坐一輛中型巴士,由台北直奔屏東麟洛的鳳梨田。此地是屏東縣最小的一鄉,據說當年先人開拓時常見麒麟出沒,因而命名“麟洛莊”以志吉祥。在舉目盡是矮叢的果園裏,我居然碰到了熟人。《漢聲》雜志的三位創辦人恰好來為“水果專號”組稿,我靈機一動,便把他們從事田野調查的情景也納為節目內容。

老上司們離開後,一批農婦正要上工,從人人手裏握著的杆枝,可知她們是要來綁葉的。甜美的果實得之不易。一個品種從雜交授粉到育苗、選種、分類、淘汰、量產,必須經過二十年。下苗後,也至少要等十八個月才能采收。在發育過程中,為了防“日燒”而產生的病害,得一株一株地將待熟的鳳梨用周圍的葉子裹好、紮起來。

烈日灼人,果園卻無蔭可遮,再加上葉尖如劍、果實有刺,一不小心就會被戳得傷痕累累。我把相機轉向這群幕後英雄,卻沒人願意面對鏡頭,只好拍下她們的背影。台灣水果會如此之甜,正是因為背後有許多人吃了苦。

屏東縣麟洛鄉,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