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籠裏的農夫

連日豪雨終於歇止,可是山洪直瀉、溪澗湍急,原本可以溯溪而過的河道沒人敢走。埔裏鎮桃米村的這條小溪一直就沒搭橋,大水一來,村民只能借著簡陋的流籠,把自己拉過河。景象叫人心驚肉跳,我在島上所見過最驚險的交通工具,莫過於此。

當時,我們正在為了電視節目出外景,車輛在山區裏走走停停,已經繞了好幾天。夏日午後,西北雨來得急猛去得快,前一刻還陽光普照,刹那間便烏雲罩頂,雷聲如鼓,雨水嘩啦啦地倒下來,才幾秒鐘就能把人淋成落湯雞。四周全是白茫茫的,司機將車停在路旁,雨不停不敢上路。

我眼尖,遠遠就看見半空中吊了個人。一只鬥笠、一片塑料布,就是這位農夫抵擋傾盆大雨的裝備;仗著幾條鐵條焊成、恰恰可以容身的小籠,就要自行拉纜子渡河了。那天的景況,直至今日依舊鮮明。回想早年的台灣,老百姓的生活處處可見克勤、克儉、克難的痕跡,人們韌性十足、活力無限。在那些個年頭,克難被認為是美德,因為能克難就是能克己。如今,凡事求便捷、貪舒適,克難反倒成了落後的代名詞。

科技愈進步,地球能源耗損得愈快;為了滿足無止境的物欲,我們一再透支子孫的資源。有朝一日,嚴苛的生態環境必然會成為人類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屆時,克勤、克儉、克難將不再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教誨,而是人人生存必備的本事。

南投縣埔裏鎮,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