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良的最後人家

有時,眼前明明出現一個絕佳的畫面,卻讓人辛酸地按不下快門。那天,我告別比利良,在幹涸的溪谷間與當地最後的那戶人家擦身而過。走在最前頭的母親穿著襤褸、舉步無力,失魂落魄的樣子讓我無法將相機對著她,只有轉向她的家人:以褲為帽,赤身拖著玩具卡車的小兒子、頂著半袋米的二兒子和扛著雜貨的丈夫。半個月的口糧還有著落,可是,在台北工作的大兒子久久還沒寄錢回來,沒錢就不能搬家。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的比利良是魯凱人語“衣利浪”的漢譯,意指“河的兩岸”,地勢倚山面海,每逢大雨就會遭逢山洪暴發。從數座被埋在土石流下的橋墩殘骸,可知大水的破壞力道。歷經多次水災後,大半族人都已遷離,政府決定協助剩下的二十八戶遷村,在河對岸提供土地,並補助重建房舍的三分之二經費。族人對此德政感激萬分,我也趁著新屋即將落成之際前去與村民同慶,沒想到,竟還有一戶人家未搬離。

老部落已斷水斷電,這戶人家獨自守著形同廢墟的荒涼村落,仿佛被文明遺棄了一般,孤寂可想而知。然而,在他們家那沒被洪水沖走的殘破梁柱和墻面上,仍舊讓我看到堅守的傳統:臨時搭起的床頭供著一堆小米穗,梁上懸著兩把番刀、一串十字架念珠,一排山豬牙就掛在梁與墻之間拉起的鐵絲上。一進門就能看到農收和狩獵的成果,顯示了這家人的自重,並期待他人的敬重。時代的腳步早就飛奔到望不見的前頭了,他們卻仍把族人的習俗牢牢地守著,堅定的信仰就像那串高掛的念珠一樣不受動搖。

每次重看這張照片,我就覺得,這家人肯定會渡過難關的。就像那光屁股的小子,只剩心愛的玩具車,卻帶著頂天立地的知足與自信。

台東縣卑南鄉,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