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城的海角幾號

台灣最南端的屏東縣恒春半島現在可熱鬧了,在我初造訪的那年,半島的入口車城還是一個完全吸引不了外客的所在,除非你是洋蔥大盤商或貨車司機。沒錯,當時這裏的田野盡是洋蔥,景色單調至極。是什麽讓它熱鬧起來的呢?還有什麽會比搖滾音樂會來得更兇猛?

每年一度的“春呐音樂季”舉行時,台灣各地的樂迷全往恒春半島擠,旅館得提早幾個月訂。從車城到墾丁、鵝鑾鼻的民家,只要騰得出空間,都能當雅房出租。我是古典音樂及世界民族音樂的發燒友,自然不曾前來湊熱鬧。

“車城”之名其來有自。十七世紀中葉,鄭成功收復台灣,命令部將率兵由水路前往島嶼南端開拓。兵船在附近登陸,土人用樹枝搭架的茅舍遠看就像是一摞摞的柴堆,因而將此處取名“柴寮”,後來人丁旺了便改稱“柴城”,叫久了走音,就變成了現在的“車城”。

原本我是沖著車城的洋蔥而來,並不知道它在台灣開發史上的地位,卻因此發現了它血漬斑斑的過去:平地人和高山族打仗,高山族又和來侵的日本人打仗。以前歷史課本沒教的,現在全補習上了;洋蔥田下,埋藏的竟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慘痛。對一位旅者而言,掀開過往的傷口不是目的,向歷史學習也會時有困惑。把相機鏡頭轉向孩童,卻會讓我覺得,留下一張張無染赤子的笑靨,好過一切對歷史的惋惜與辯證。

在電影《海角七號》大賣座之後,恒春又登上了新一波的高潮。男主角的家、女主角待過的飯店、郵差送信的沿途都成了熱門觀光景點。電影內容述及日據時代一位與本地女孩戀愛的日本男子,在日本戰敗後必須返國。兩人分手後,一包收信地址為“海角七號”的信,寄出半個世紀後才被送達……

不知當年我在車城拍攝的那些民家,在日據時代的門牌是海角幾號?

屏東縣車城鄉,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