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西漢“中央集權”殉難者(第5/5頁)

晁錯的命運,也就因此而兇險起來。

在當時對於削藩,不但諸侯王反應強烈,外戚勛貴們更是反對聲四起,畢竟是兔死狐悲,諸侯王遭削弱後,外戚勛貴也無法幸免,晁錯自然成了“公敵”。而前線戰事不順的情況下,漢景帝自然也要考慮和諸侯國媾和,尋找“和平解決”的可能。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晁錯此時已經處於墻倒眾人推的境地,殺晁錯謝諸侯,已經成為許多官員的共識。

向漢景帝提議殺晁錯的,是早先被晁錯罷免的袁盎,他與叛亂的主謀吳王劉濞私交甚好,也因此被漢景帝起復,派到劉濞處媾和,劉濞也給他透露了“和平信號”:殺了晁錯,停止削藩,我就退兵。這個條件不能不讓漢景帝動心,畢竟在崇尚黃老無為的西漢,事情能大事化小是最好的。而真正對殺晁錯起到關鍵作用的,其實是之前和晁錯為削藩爭論過的竇嬰。竇嬰憑借自己是竇太後侄子的關系,通過他的姑媽竇太後,向漢景帝發出了殺晁錯的信號。而晁錯本人也作出了錯誤的抉擇,叛亂發生後,他給漢景帝提的建議,是由漢景帝禦駕親征征討叛軍,而對於從未經歷過戰爭的漢景帝來說,這種行為無異於賭博。而這個建議,同樣也開罪於手握重兵的周亞夫。所以,晁錯之死,已不可避免。

關於晁錯的被殺,歷史書上記錄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是袁盎出使叛軍歸來,由竇嬰引領,密見漢景帝,提出了殺晁錯的建議。但此時的漢景帝還在猶豫,10天以後,丞相陶青等人聯合上奏,彈劾禦史大夫晁錯。彈劾的內容很有學問,沒有指責削藩政策,畢竟這是漢景帝親手拍板的,反而是指責晁錯要求漢景帝禦駕親征,是目無君父的表現,一語正好觸動了漢景帝的忌諱,也幫他下了決心:殺!公元前154年八月,晁錯在上朝的路上遭到突然襲擊,被士兵擒拿,接著火速宣布了罪狀,腰斬於東市。

晁錯死後初期,漢景帝確實感到松了一口氣,他火速派使者到叛軍營地,告知晁錯的死訊,並準備恢復七國的封地,可吳王劉濞並不接受,相反悍然宣布稱“東帝”。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上當了。但晁錯的死並非沒有價值:叛亂初期,叛軍的口實是“清君側”,現在“君側”清了,叛亂卻在繼續,等於是自打耳光。同時也借著殺晁錯的時間段,漢帝國完成了決戰的準備。之後的兩個月,漢帝國調動北部精銳騎兵南下,先平齊地,再斷絕吳楚叛軍糧道,最終將七國之亂徹底剿滅。之後,漢景帝繼續了晁錯的削藩政策,剝奪了漢朝諸侯國的兵馬財政權力,各諸侯只能在屬地收取租稅,勢力大減,而已經平定的七國,全部被劃為西漢郡縣治下,漢帝國的中央集權實力從此大大加強。只是含冤而死的晁錯,成了這場大變革中,第一個悲壯的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