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匈奴曾這樣欺負漢朝(第2/4頁)

韓王信投降,後果是嚴重的,幾萬騎兵歸附匈奴不說,山西重鎮門戶大開。冒頓大喜過望,公元前200年,匈奴起兵40萬,以韓王信的“偽軍”為向導,發動了對西漢帝國的大規模進攻。危急局面讓劉邦再不能坐視,本欲“休養生息”的劉邦毅然決定禦駕親征,漢軍火速集結,30萬大軍兵發山西。小小的山西省,一下子集結了漢匈兩大民族的70萬精銳,可以說都動了血本。

劉邦的進軍很順利,韓王信的“偽軍”在西漢帝國精銳面前幾乎不堪一擊,多年內戰錘煉積累下的強大戰鬥力,讓漢軍勢如破竹。漢軍先在沁縣大破韓王信,繼而收復晉陽,隨後又擊退了韓王信殘部的反撲,一路北進,直向匈奴主力軍殺去。在山西寧武,漢軍第一次和匈奴軍開練,結果匈奴軍大敗,被迫向北退去。整個戰場的形勢,正朝著對漢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這時候,已經是公元前200年冬,這一年的中國北方,比往年都要冷,連日大雪漫天,北風呼嘯,以中原漢人為主的漢軍第一次接觸到酷寒天氣,許多士兵甚至凍掉了手指頭,部隊非戰鬥減員嚴重。而且,漢軍從出發之後,一路馬不停蹄,從晉中追殺到晉北,連續作戰,疲態已露。已然統一天下的漢高祖劉邦,此時卻信心滿滿,畢竟漢軍連戰連捷,寧武之戰更證明,匈奴人遠非傳說中那樣可怕,一戰聚殲匈奴主力,徹底解除北方邊患,飽受戰亂之苦的中國,才能迎來真正意義的休養生息。

帶著這樣的目的,劉邦率領的精銳軍團,一路北進,抵達位於前線的平城,而此時的冒頓單於,也率主力駐紮在蔚縣,雙方的主力決戰,馬上就要打響了。

戎馬一生的劉邦不是糊塗人,他深知“知己知彼”的道理,所以到達平城後,他不斷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匈奴的情報,得到的消息都是匈奴盡是老弱殘兵,不堪一擊。唯獨劉邦身邊的謀士劉敬認定:匈奴一定是將主力隱藏起來,企圖誘使漢軍北進,卻反被劉邦當場斥責下獄。其實劉邦未必不明白匈奴意圖,但此時山西連日大雪,漢軍糧草物資供應不上,長期相持不是辦法,就此退走,匈奴勢必卷土重來,所以無論刀山火海,都要闖一下。

公元前200年十二月,在經過無數次周密籌謀後,劉邦終下決心,率領麾下主力進發蔚縣,準備對匈奴進行總攻。然而在途經白登山的時候,卻遭到了早已埋伏在此的匈奴主力合圍。這次戰鬥匈奴幾乎拿出了全部家當:東南西北4個方向共部署了40萬大軍,且都是養精蓄銳的精銳騎兵。陷入合圍的漢軍立刻原地布防,在白登山就地組織防禦,和匈奴軍進行了慘烈的廝殺。依冒頓本身的戰略構想,是打算一鼓作氣,徹底聚殲劉邦部,但接下來的事情卻出乎他的意料。酷寒和重圍下的漢軍非但沒有崩潰,相反迸發出頑強的戰鬥精神,憑借著嚴整的軍陣和弩箭防禦,數次擊退匈奴的進攻,原本計劃內的殲滅戰,打成了攻守雙方誰也不能前進。

這時候的局面對劉邦而言更慘。劉邦這次北征,動用了32萬大軍,但隨他進抵平城前線的,只有10萬人左右,其余的20多萬人劃撥給周勃,用以清剿韓王信的殘部。這時候的周勃,在擊破韓王信後,正北進到樓煩地區,如果他能夠及時趕到,自然可以解除匈奴圍困。但冒頓已經把白登山圍得水泄不通,又怎能突圍出去呢?好在白登山自戰國時期趙國開始,就是防備匈奴的要塞,有趙國時期就修築的堅固軍堡,足矣固守。7天7夜,匈奴無力攻擊,漢軍也無力突圍,斷水斷糧的漢軍,局面無疑是更加困難的。

萬般無奈下的劉邦,依照陳平的計策,主動聯絡冒頓單於的閼氏(老婆),假意說給冒頓送美女,以此誘使“吃醋”的閼氏向冒頓說情。閼氏果然中計,以“漢天子有神靈保佑”為名,建議冒頓解除包圍。按照許多史料的記載,就是冒頓上了當,主動在包圍圈上解開一個口子,讓劉邦逃出生天。但真實的原因,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是另一路漢軍周勃部在掃蕩了韓王信殘部後,已經殺奔白登山而來,對於久攻不下的匈奴來說,此時面臨被漢軍前後夾擊的危險,所以順水推舟解除包圍,體面地撤軍,就成了冒頓單於最好的選擇。

對於征戰一生的劉邦來說,白登之圍可謂奇恥大辱,以他有仇必報的性格自然不能罷休。解圍班師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誅殺了戰前勸他進兵決戰的十幾個謀士,並釋放了戰前曾勸說他的劉敬。但對匈奴,劉邦卻忍了:這時正是漢朝百廢待興之時,匈奴又處強勢,已無法輕易再起戰端。而白登之圍中,漢軍在絕境下的頑強精神,以及強悍的防禦能力,也給匈奴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以匈奴此時的軍力,在野戰裏擊敗漢軍或許可以做到,但占有漢地卻很難。所以和平,成了兩家共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