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戰國中期的齊秦爭霸

公元前342年,應該是整個戰國時代的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裏,齊國通過圍魏救趙的戰術,成功牽著強敵魏國的鼻子走,以減灶之計誘導魏國追擊,最後在馬陵之戰中成功將魏軍全殲,魏國元帥龐涓陣亡。這一戰的結果,標志著戰國早期的中原最強國——魏國的徹底衰落。魏國在此戰中失去了他們最精銳的“武卒”軍隊,最傑出的統帥龐涓,再也沒有逐鹿中原的本錢了。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場戰爭最大的受益者,並不是取得大捷的齊國,相反,卻是在函谷關遠遠觀望的秦國。魏國的徹底衰落,使秦國少掉了東出函谷關的最大障礙,之後的兩年裏,秦國連續對魏國占有的西河地帶用兵,成功收復西河,迫使魏國向秦國屈服。從那以後,秦國東出函谷關,逐鹿中原的通道,就徹底打通了。這是自春秋時代秦穆公以來秦人的夢想,之後的戰國風雲裏,齊國並沒有因為戰勝魏國,而取得在諸侯中的獨大地位,相反實力迅速膨脹起來的,卻是漁翁得利的秦國。

但在馬陵之戰的早期,齊國依然保持著他們的強勢地位和擴張勢頭。從公元前342年開始,到公元前284年的這58年裏,齊國相繼在位的君王,是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這58年是齊國在戰國時代裏最風光的58年,他們打敗了魏國,之後又擊敗了楚國,壓服了韓國、趙國,儼然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也一度是秦國東出的最大勁敵。而與之相對應的秦國,在位的國君,分別是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這58年裏,齊秦兩國先後擊敗他們共同的對手——魏國。然後同時開始了擴張之路,一度並成為諸侯中兩大最強力量。那麽,面對這個繼魏國而起的最強對手,秦國又是怎樣戰而勝之的呢?

在公元前342年馬陵之戰結束後的早期,觀齊秦兩國的對外政策,幾乎都是各忙各的,很少有交集存在。

秦國方面,在馬陵之戰結束後的兩年,秦國發動了對西河的進攻,生擒了魏太子,殲滅了魏國10萬大軍。魏國最後一股有生力量就這樣消耗殆盡,此後也無力繼續逐鹿中原。這時期的齊威王,也在中原風光了起來,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共同會盟於徐州,魏惠王主動承認了齊威王的國王身份,齊威王也投桃報李,承認了魏惠王的國王身份,這件事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在徐州相王的過程裏,先前強大一時的魏惠王,對齊威王極其恭敬,此後魏王、韓王、趙王三王又在東阿拜見齊威王,對齊威王“北面事之”,這時候的齊威王,儼然已經成為中原諸侯裏的最強者。

這時期齊國和秦國唯一一次沖撞,發生在齊威王在位的晚期。當時的秦國東出函谷關,借道韓地,發動了對齊國的進攻,結果卻被齊國邊軍打敗,事情最後以秦國遣使者謝罪而告終。但強秦的巨大威脅,已經隱隱地呈現在同樣野心勃勃的齊威王面前。

與齊威王同時期在位的秦孝公,病逝於公元前338年,其子秦惠王即位。這位秦惠王上台後先搞反攻倒算,殺害了商鞅,現代人津津樂道秦惠王殺商鞅其人,用商鞅其法的冷靜。其實在清算完商鞅的初期,秦惠王也曾想過逐漸取締商鞅之法,不得施行一面是因為商鞅變法在秦國百姓心中威望甚高,輕易搞推倒重來,勢必引發變亂;二來軍隊方面,對商鞅的新法非常擁護,獎勵耕戰以及軍功授爵的制度,給諸多軍將以實惠,槍杆子裏出政權的現實,讓秦惠王也不得不默認了既定事實。但在秦惠王在位的早期,對商鞅新法的繼承是很消極的,甚至因為怨恨商鞅,驅逐了各國來到秦國的人才。但在短暫的倒退之後,秦國的國力上漲之勢,依然不可遏制。秦惠王在位的早期,打擊的對象,主要是臨近秦國的韓趙魏三國。這時候的韓趙魏,實力已經日益削弱,在東面被齊國控制,西面又遭到強秦的威脅,實力日益削弱。秦惠王這時期的另一個大動作,就是南下巴蜀地區,經過多年浴血奮戰,秦國平定了巴蜀,滅掉了當時的巴蜀政權,取得了以後進軍中原的一個後方基地。這一舉動使秦國真正獲得了戰國爭霸中的戰略縱深優勢,物產豐富的巴蜀地區,成為日後秦國天然的大後方。

秦惠王在對商鞅進行了短暫清算後,很快又開始了銳意進取。在他即位的早期,曾經驅逐中原各國滯留在秦國的賓客,但他很快意識到了錯誤,開始大量招攬六國裏面的人才。比起秦孝公只用了一個商鞅,這時期的秦惠王,身邊是人才薈萃,外交家張儀、公孫衍,名將魏章、司馬錯、甘茂,都在這時期大放光彩。秦國在馬陵之戰後,趁著魏國衰弱的機會,也得以繼續東進,奪取了魏國的上郡,上郡的奪取,使從關中平原進入中原的黃金通道,從此牢牢地抓在了秦國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