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誰毀滅了長平

說完了趙奢,自然要說趙括。在後人的眼光中,他是一個“老子英雄兒狗熊”的可憐人,也是趙國的罪人。

說“罪人”,似乎沒錯。本來前線的仗打得好好的,換他上場,張牙舞爪地一沖,把40萬軍隊全沖到了敵人的陷阱裏,最後落得活活被秦國坑殺的結局。趙國遭到了這樣的慘重損失後,從此一蹶不振,原來的“老二”一落千丈,再也不是強秦的東進威脅,被秦國平滅甚至宰割的命運,似乎已經無可避免。許多人甚至說,他是一個毀了趙國前途命運的罪人。

連趙括老爸,那位戰國時期最傑出騎兵名將趙奢的話,都被人拿來佐證:“趙括這孩子,讀書很好,頭頭是道,但都是紙上談兵,將來卻不能堪大用。”所以許多人就有理了,人家趙奢都這麽說了,可見趙括打仗多麽愚蠢,犯的錯誤多麽嚴重。

趙奢犯錯誤的地方,就是山西長平,他犯錯誤的那場戰役,就是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

毫不誇張地說,長平之戰,是一場決定秦國統一天下命運的戰役。秦國擊敗了中原唯一能與他抗衡的趙國,通過殲滅趙國40萬精銳的方式,讓強盛一時的趙國從此奄奄一息,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雄。從此之後,長江以北的中原大地,秦國再無對手。

對這場戰役,後人關注頗多,因為這場戰役的結局讓人扼腕。40萬精銳的趙國軍隊,為什麽在堅持了整整兩年後,以被敵人誘入險地的方式,輕易的終結了自己的命運?主流的說法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輕敵冒進,導致大敗虧輸。難道,事情真的就這麽簡單?

要解讀長平之戰的敗因,或許還要從當時的戰國大勢說起。公元前262年左右的戰國形勢,已經形成了秦國一家獨大,楚國遭到嚴重削弱,唯獨趙國可勉強抗衡的局面。趙國經過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兩代君王的勵精圖治之後,實力同樣蒸蒸日上,特別是趙國的騎兵,這時期獨步天下,是六國軍隊中唯一可以在戰鬥力上與秦國抗衡,並且重創秦國的力量。在閼與之戰中,趙國的名將趙奢采取示弱於敵,騎兵高速突襲的方式,一舉擊破秦國精銳鐵甲步兵,導致秦軍損失上萬。趙國騎兵的馬刀,給秦國人留下的是噩夢一般的記憶。

到了閼與之戰八年後的公元前262年,當年締造過閼與之戰輝煌的趙奢已經作古,勵精圖治的趙惠文王也已經過世,這時期趙國的國君,是他們的第八代國君趙孝成王。此人的才略遠不及之前的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但是廉頗、藺相如等名臣依然還在,他本人又是個性格寬厚的守成之君,他剛剛上台,秦國人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公元前266年,秦國人卷土重來發兵攻趙,連奪了趙國3座城池。趙國不得不用送王子給齊國做人質的辦法,換來齊國的援軍,這才平息了戰禍。這次趙國之所以如此狼狽,一是因為趙奢不在,廉頗又是一個防禦型將領,守衛國土還可以,主動出擊卻不能;二則是此時趙國的北邊,正發生大規模的胡虜入侵,趙國的精銳騎兵大都開赴邊地守備,對東邊的秦國實在鞭長莫及。

趙孝成王雖然寬厚,卻也是有血性的人,對於秦國人送來的這份“上台大禮包”,他自然不能忍受。秦國人在再次攻趙失敗後,轉換了思路,不再去碰趙國的硬釘子,開始猛揍趙國邊上弱小的韓國。公元前262年,秦國人的攻擊又開始了,這次他們的攻擊點,選擇在了韓國的北方重鎮上黨。上黨是連接韓趙兩國的門戶,對於韓國來說,是抵抗秦國入侵的橋頭堡,對於趙國來說,也是阻遏秦軍入侵的緩沖地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秦國這次下了狠心,不惜血本要拿下上黨。秦國大兵壓境,斷絕了上黨與韓國本土的聯系,大有不打下上黨不撤兵的氣概。事到如今,韓國國君也歇菜了。韓國君臣經過商議,準備把上黨送給秦國,以求暫時苟安。但鎮守上黨的郡守馮亭夠硬,饒是如此還是死戰不降,彈盡糧絕之下,馮亭總算折中了一下:“要投降,也不能投降你們秦國,我要投降趙國。”

馮亭的如意算盤打得很好,趙國的軍事力量,是六國裏少有的能抗衡秦國的。以上黨做厚禮獻給趙國,可以使趙國前來援救上黨,這樣本來韓國和秦國的戰爭,就變成了趙國和秦國的戰爭,秦國這股入侵的“禍水”,就可以引到趙國的身上,不管倆家誰勝誰敗,韓國到底是安全了。

這樣一來,趙國又面臨了一個和當年閼與之戰前類似的問題:當年是救還是不救,現在是要還是不要。

表面看,上黨這個重鎮戰略地位重要,現在韓國人白送過來,等於是一個免費的大禮包,自然不要白不要。但消息傳來,反對聲還是有的,比如當年主張不救閼與的廉頗,這次也主張不救上黨,因為秦國人不是傻瓜,老子辛辛苦苦打了半天仗,怎麽能讓你趙國過來吃現成呢?大臣藺相如也持相同意見,認為接受上黨,就會引火燒身。但年少氣盛的趙孝成王不這麽想,怕人家來打,就不敢要地盤了?傳出去我趙國的臉面何在?要!秦國敢來搶,就讓他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