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誰毀滅了長平(第2/4頁)

其實對於當時的趙國來說,要上黨還是不要上黨,都是有理由的,不要上黨,可以暫時避免戰禍,至少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如果接受上黨,就必須提前做好和秦國開戰的準備。趙孝成王偏偏走了一個“半路子”,接受了上黨,卻沒有派遣重兵防禦,只是派了一個小股部隊來此交接。這不是分明無視秦軍嗎?秦軍當然不幹,立刻由王龁率軍一通猛打,在秦國的猛烈攻勢下,趙軍迅速崩潰,上黨活生生地丟了,趙國的殘兵部隊,敗退到了長平一帶。

事情到這裏差不多就結束了,但秦軍顯然不罷休,敢搶我的口中食,活膩歪了?打!還沒等趙軍喘過氣來,秦國就大軍壓境了,秦國夠怒,趙孝成王的反應也夠快。秦國這次是要玩真格的了,那咱也就陪著打真格的。

隨後,趙孝成王急命廉頗率領20萬大軍趕赴長平。廉頗到達之後,前鋒部隊和秦國接觸,很快就潰敗下來。關鍵時刻,廉頗轉攻為守,沿著長平一帶的丹河布防,抵擋秦國的進攻。這個決定是明智的,廉頗帶來的,大多是此時趙國國內用於城池防禦的步兵,很少有最精銳的北邊騎兵軍團,秦國這邊,一次性動用的軍隊不下20萬,而且都是有豐富野戰經驗的老兵,這樣的情景,要是敞開了玩對攻,趙國是沒戲的。所以廉頗的打算很簡單:就地組織陣地,嚴防死守,和他慢慢磨,把秦國人磨走了拉倒。

應該說這是廉頗的一個傳統戰術,他最大的特點就是防守,在陣地構築和梯次配置上都頗有心得,是一個擅長打防禦戰的名將。以前就靠這種“磨”的戰法,曾多次把秦國人磨走,這次他以為也一樣,秦國人無非是想給趙國點顏色看看,現在顏色也給過了,也該拍屁股走人了。

但這次卻真的不一樣,廉頗夠有耐心,秦國人更有耐心,你廉頗磨,我秦國人也陪著你磨。結果,從公元前262年夏天開始,雙方沿著長平的丹陽河,開始了漫長的“靜坐”戰爭,每天就是你吆喝兩聲,我回罵幾句,對方的祖宗十八代全罵了個遍,可就是不動手開練。恐怕廉頗自己,乃至趙孝成王都絕對想不到,這一磨,就磨了整整3年。

在這3年裏,圍繞著長平這個小小的地方,秦趙雙方大打消耗戰,戰略物資源源不斷運輸到前線。秦國動用的兵力,此時的說法各異,但以廉頗20萬大軍的數量,以及處於守勢的地位,秦國投入進攻的兵力,應該不會少於30萬,秦趙雙方50多萬大軍,就這樣天天在長平幹耗著,50萬人天天大眼瞪小眼地擺陣勢,看著壯觀,但吃喝拉撒消耗的全是錢。這三年裏,秦國除了不斷增援長平外,還不斷地派使者出使中原各諸侯國,警告各路諸侯國不要管閑事,同時駐紮在韓國邊境,監視韓國軍隊的一舉一動。但是在作為主戰場的長平,秦國人始終無法前進一步。

漫長的消耗戰維持了整整三年,長平依然在趙國手裏,20萬趙國軍隊沿著戰壕與丹陽河,天天和秦國人幹耗。似乎廉頗的戰術是成功的,他當然有自己的理由,這個理由老生常談:秦國強,趙國弱,所以速決戰對趙國是不利的,持久戰對趙國是有利的,這理由一開始大家都以為很正確,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認定這不正確。到了3年後的公元前260年,連主持趙國大政的趙孝成王也認為這理由不正確。不正確的原因,按照《史記》的說法是秦國人使了反間計,散布說秦國人只怕趙括,只要趙括出馬,一個頂倆,能把秦國人打得稀裏嘩啦。然後傻乎乎的趙孝成王就聽了,接著任命趙括掛帥,行前趙括的母親拼命反對,說馬服君趙奢臨終前有遺言,趙括這小子只會紙上談兵,不能委以重任。可惜趙孝成王不聽,趙括就這樣順理成章地掛帥了,一起隨他出征的,還有早已養精蓄銳多日,從北方邊地調回來的精銳部隊,一共20萬人,趙國最精銳的騎兵軍團,都在這支部隊裏。

公元前260年,趙括抵達了長平前線,和廉頗完成了交接,聞聽趙括到來後,秦國火速做出了決定,宣布國家進入總動員,命令國內16歲以上的青壯年全部從軍,準備參加決戰。同時將此時秦國最傑出的將領白起調了過去。以這樣的動員規模,以及秦國足夠募集百萬大軍的戰爭動員潛力,這時候身在長平前線的秦國軍隊,總數已經不下60萬,雙方都動了血本了。

趙括到任後,按照《史記》的記載,就是他變更了原本廉頗定下的穩固防守戰略,引起趙國將士的不滿。而他玩腦袋也玩不過白起,白起到任後,對趙括采取了誘敵之計,故意在第一條陣線上,布置了大批老弱殘兵,給趙括以秦國人力不能支的假象,終於讓趙括下了決戰的決心。之後趙軍出擊,趙括帶來的20萬北方精銳打頭陣,一路勢如破竹沖殺秦軍,果然殺得秦軍丟盔卸甲,趙括大喜之下,命令全軍全線出擊,企圖一舉掃平秦軍。而陷阱就在這時候布下了,趙括一路追殺,沒想到越打秦軍越強,越殺秦軍越多。等著明白過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身陷重圍了,怎麽辦?突圍!40萬趙軍以決死一戰的勇氣發動突圍,和秦軍打得難解難分,可回頭一望,趙國的陣營,也早被秦軍派遣的兩萬精銳騎兵占領了,就這樣,秦軍端了趙括的老窩,卡斷了趙括的後路,40萬大軍,就這樣被秦國人包了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