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最牛孔門弟子顏回

作為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主體思想——儒家思想的創建者,孔子是中國文化界最重量級的大師,如果能成為這樣重量級大師的學生,自然也同樣流芳百世。孔子除了學問影響力久遠之外,在治學上也同樣被歷代歷史學家所稱贊,他“桃李滿天下”,門下的弟子3000多人,其中優秀者72人,被稱為“72賢”,在這72賢裏,如果問哪一個人最得後代儒家學者欣賞,恐怕答案就是一個人——顏回。

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21年,病逝於公元前481年,過世的時候年僅40歲,可謂英年早逝。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既沒有像子貢那樣賺得盆滿缽滿,富甲一方,更沒有像子路那樣從政,幫助老師縱橫捭闔。但是在孔子的弟子中,他是孔子最欣賞的人,他的過世讓孔子悲傷不已。而在後代文人中,他也是個極受關注的人物,比如孔廟配享的歷代諸賢中,顏回的地位是最榮寵的,歷代帝王都曾經給予他崇高的冊封。唐太宗曾經封他為“先師”,宋太祖曾經封他為“兗公”,明太祖又加封他為“兗國公”。但是對比他短暫的一生,卻讓人感到奇怪,這個人並沒有什麽大功業,也沒有學術上的出色建樹,為什麽在封建史家中,他的聲名卻遠遠超過同時期的那些師弟們,幾乎與歷史長存?

顏回的出身很不好,他的家很窮,13歲就跟隨孔子,之後隨著孔子周遊列國,度過了一段最艱苦的時光,與孔子可謂是患難師徒。在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充滿了對顏回的各種贊頌之詞,而且孔子還曾經根據弟子們的水準,對各位弟子進行了一個綜合排名,結果顏回的“德行”排在第一位,孔子曾經稱贊顏回說:“回有君子四道也,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也就是說,顏回就是孔子眼中的道德楷模。

而顏回早期在孔子門下的學習生活,也是以道德見長的。他投身孔子門下的時候只有13歲,當時年紀小,而且沉默寡言,以至於大多數人以為他很愚,當時和顏回交好的,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子路的聰明外露,和顏回的沉默木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後來孔子卻發現了顏回的好處,他認定顏回屬於大智若愚的人才,《論語》上記錄了孔子對於顏回智商的評價:“回也不愚。”一句話,點出了顏回聰明的本質,就連孔子門下最擅長辯論的子貢,對顏回也非常稱贊,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是不敢與顏回相比的。

不但聰明,顏回還是一個非常刻苦的人。孔子在《論語》中說得非常多的,就是顏回的學習精神。早年不了解顏回才思的時候,孔子就曾稱贊過顏回“以勤補拙”,後來魯哀公曾經問過孔子:“做弟子的,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未聞好學者也”,意思就是說,自從顏回不幸夭折後,他再也沒有看到過像顏回一樣刻苦好學的學生,顏回是他弟子中唯一刻苦好學的學生。

在孔子的各類言語中,誇贊顏回似乎成為了一種習慣,甚至在自言自語的時候,也不忘記誇獎顏回。比如曾說過顏回安於貧困,住在陋室之中,每天僅吃一瓢食,一瓢水,而且在窮苦的生活中依然可以保持快樂心態。在學習問題上,孔子也曾說過“語之而不懶惰者,回也”。甚至自視甚高的孔子,有時候還把顏回和自己相提並論,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他說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哉”,是把顏回放到了和自己一樣的高度上。認為只有顏回和他達到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境界。正是因為孔子這麽喜愛顏回,所以當顏回去世的時候,孔子非常悲傷,失聲痛哭說“天喪予,天喪予”。顏回的死,對孔子的打擊非常大,他不但長時間難以從悲痛裏面走出來,而且在教育弟子的時候,經常不知不覺地拿著顏回和他們對比,經常弟子們一點小錯,孔子就發出“你們比顏回差遠了”之類的感嘆。

在顏回的身後,顏回也得到了同門和當時許多人的高度評價。有一次子貢就曾經說“我怎麽能和顏回相比呢”。子貢做生意的時候,曾應人邀請,把孔子門下的弟子做一個排名,10個弟子中,顏回被排在第1名。雖然比起孔子的其他弟子。顏回從來沒有得到過任何官職,但是即使在諸侯之間,顏回也同樣有很高的名聲,孔子遊歷到楚國的時候,楚王曾經想賜給孔子一塊地,他的令尹就曾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孔子如果得到顏回的輔佐,肯定能把這塊土地治理得很強大,到時候就是楚國的威脅了。可見在當時的諸侯中間,顏回是有非常高的知名度的。

那麽高知名度的顏回,一生又走過了怎樣的道路呢?他是魯國人,13歲的時候開始跟隨孔子,用6年的時光滿師,然後娶妻生子,但當恩師準備周遊列國,推廣自己的儒家思想的時候,顏回卻毅然決然地扔下妻兒跟從。要知道為了娶到他的妻子——宋國女子戴氏,顏回曾經不辭勞苦,到宋國求親,終於打動了戴家的長輩們,同意了這樁不匹配的婚姻:顏回家窮,戴家卻是宋國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