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不敗神話戚家軍(第3/8頁)

其實制度建軍,是戚繼光很早開始就有的構想,他是明朝開國侯爵戚升的後代,雖世襲爵位,且17歲就承襲了父親的官職,但從小刻苦,全無紈絝子弟的驕縱。23歲那年去北京參加武進士考試,碰上了阿勒坦發動的“庚戌之變”,戰後兵部要求考生們每人寫一篇如何防備蒙古入侵的策論,戚繼光的策論叫《備俺答(阿勒坦)策》,很快在京城廣為流傳。就是在這篇策論裏,他提出了一個顛覆明朝軍事理念的觀點:一個強大的軍隊,不能靠帶兵者個人的能力維持,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正確的執行,方能長盛不衰。所謂“兵制完備,令行禁止,定標準,重四藝,嚴軍紀,重賞罰,可長保虎狼之師也”,實是戚繼光的真知灼見。彼時的代理兵部尚書王尚學閱後大贊,誇耀道:“此子他日必成名將也。”

少年成名後,戚繼光先調防山東登州,升任登州指揮,在當地裁汰冗兵,整頓紀律,加強戰備。此時倭寇的侵擾重點是江南地帶,遠在山東的戚繼光自然沒有用武之地。兢兢業業幹到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繼光終於接到調令,升任浙江都司,專門負責軍隊屯墾,管後勤的活,自然也不是他所願。所幸沒幹多久,浙江參將戰死沙場,戚繼光火線替補,升任參將,鎮守寧波、台州、紹興三府。到任沒一個月,就有大批倭寇進犯,壯志滿懷的戚繼光立刻率軍出擊,欲打好出道後的第一戰,沒想到卻是當頭一悶棍:明軍士兵見到倭寇,立刻撒丫子逃命,曬他一個光杆司令,幸虧戚繼光眼疾手快,彎弓搭箭射殺倭寇頭目,方穩定了戰局。倭寇潰逃後,明軍象征性地追了幾步,接著就不追了,任戚繼光如何嚴令,都無濟於事。

一個月後又有倭寇來犯,戚繼光率軍迎戰,明軍又是一觸即潰,幸虧戚繼光處亂不驚,死戰不退,才殺退敵人。但明朝士兵的怯懦無能,令他刻骨銘心。戰鬥結束後沒多久,戚繼光立刻打報告,給浙直總督胡宗憲上《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要求練兵。

事情似乎很順利,戚繼光慷慨陳詞,胡宗憲雖對練兵成敗心存懷疑,但還是支持了他,將其心腹曹天佑麾下的3000新兵交給戚繼光訓練。然後,戚繼光就開始實施他“制度建軍”的設想。戚家軍最初的管理條令,訓練科目,軍事紀律,都是在這時期成雛形。經兩個月整訓,3000新兵戰鬥力大進,很快在幾次小規模戰鬥裏重創倭寇,部隊兇猛地沖殺,摧枯拉朽地進攻,讓年輕的戚繼光滿意不已。真正的考驗馬上來了: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因王直伏誅,其余部盤踞岑港,大肆燒殺,明軍調動上萬軍隊圍剿,戚繼光的部隊也在其中。當倭寇們決死一戰的時候,戚繼光再次看到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幕:他用完備的制度苦心數月訓練處的士兵們,再一次在日本人的倭刀下崩潰,逃命,任人宰割,最後歷經八個月苦戰,明軍終攻克了岑港,但付出了數倍於敵人的代價。

戚繼光因此看到了他構想裏最致命的一環:制度看似完美,卻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對制度堅決的執行,執行的人,是士兵。入浙以來的三場悶棍,終於把31歲的戚繼光徹底打醒了,如果說心目中的軍隊是一把鋒利的寶劍,那麽此時,冶煉這把寶劍的好鋼都找不到。

一年後的八月,經過苦苦的思索,連番的尋找後,戚繼光終於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士兵——浙江義烏青壯。民風淳樸悍勇的義烏人,是戚繼光幾經查訪比較,確信的最佳人選,是足夠鑄造一把鋒利寶劍的好鋼。八月,戚繼光至義烏募兵,經嚴格挑選,選定了4000人。然後是訓練,將之前練兵的種種制度創建正式確立,嚴苛的訓練,嚴明的賞罰,堅決的紀律,只為這一把披荊斬棘的利劍——戚家軍。

戚家軍很快訓練成型了,從是年十月起,戚家軍開始參加戰鬥,多次在小規模戰役裏擊敗倭寇。因這些勝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三月,戚繼光改任台州、金華、嚴州參將,這支成軍不到半年的新軍,從現在起頂在了抗倭的第一線。真正的戰鬥,也從此時開始。

青鋒出鞘,戚家軍,來了。

戚家軍的這場“大考”,發生在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中國軍事史上的命名叫:台州九戰。

這場戰鬥,不能不說是明王朝自找的,侵擾台州的倭寇,大部分都是當年王直的舊部。王直死後,倭寇一度群龍無首,隨後經重新整合,又對浙江發起侵擾,比起以往千人規模的小侵擾,這次的動靜非常大。參戰倭寇總數不下兩萬人,這是明朝浙江省自建省之後,遭遇的最大一場兵災。而頂在第一線的,就是成軍僅一年之久的戚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