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明朝的『越南戰爭』(第2/4頁)

平安南之戰,張輔僅用1年時間,即攻克安南全境,“得府州四十八,戶三百三十萬”,可稱是不世之功。與今人想象不同的是,此時安南並非是普通的“蕞爾小邦”,多年以來其四處征伐老撾、暹羅(泰國)、占城(南越)等國,甚至年年騷擾中國廣西、雲南邊境。其部分火器裝備,比明軍還要先進,之後明朝神機營的部分火器,就是從安南之戰繳獲越軍的火器裏改良而來。可見,朱棣平安南之役,實為保障邊境平安的自衛反擊戰爭,勝利也頗為不易。明軍之速勝,一者是張輔統籌有方,上下三軍用命,二者也是策略正確——攻心。自進入安南境內開始,明軍便向當地官民廣發檄文,聲稱此來是助陳氏復國,告誡安南百姓不要“助逆”。此外,明軍大軍過處,皆紀律嚴明,與民秋毫無犯,更沒收胡家父子的“逆產”分發當地貧民,越南士民無不“納款以降”。鼎定戰爭大局的多邦之戰,即是明軍以當地鄉民為向導奇襲成功,最終平滅胡家父子的富良江之戰,更是明軍以反抗胡家父子統治的當地“義軍”陳封為先驅,一舉大破之。逃竄的胡家父子也被當地百姓捕獲了捆送給明軍。安南之勝,人心向背是為關鍵。

永樂五年五月,張輔將捕獲的胡家父子捆送南京,並上報說陳氏宗族已被胡家父子屠盡,至今難覓宗族,當地“儒生”也上“萬民表”,請求允準安南歸附大明。朱棣下詔斬首胡家父子,大學士湖廣等人建議借機在安南設郡,將之並入中華版圖。朱棣的“燕王府舊臣”紛紛響應,盡管文臣解縉、楊士奇以及“第一謀士”姚廣孝等人竭力反對,但志得意滿的朱棣還是欣然采納,永樂五年六月一日,朱棣降《平安南詔》,晉升張輔為“英國公”,改安南為“交趾”,設交趾郡,以工部尚書黃福為交趾布政使兼按察使。正是這個看似“威服四夷”的決定,令本已南征成功的大明,從此陷入了長達十數年的“越戰”泥潭。

永樂六年六月(公元1408年),為籌謀北征蒙古事宜,朱棣招駐兵安南的張輔歸京,僅留沐晟鎮守當地。然而僅過了半年,是年八月,安南戰事風雲再起,原安南陳氏王朝舊臣簡定聚眾造反,安南上洪、大塘、同登等地鄉民紛紛響應,大舉叛亂。此後,簡定自稱日南王,立其侄兒陳季擴為帝。朱棣聞訊大怒,先怒殺叛軍派到南京的使臣,繼而大舉增兵,調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精兵4萬人,由西平侯沐晟率領征剿,另派兵部尚書劉俊赴安南持詔書招撫,企圖“剿撫並用”。是年十二月,沐晟率軍與陳簡定在安南生厥江(今越南豐盈縣)決戰,因輕敵冒進,被簡定率重兵合圍,激戰之下全軍覆沒,明朝的“交趾指揮使”呂毅,派往安南招募的兵部尚書劉俊,皆在此戰中陣亡。安南“建省”僅一年有余,局面卻迅速糜爛。

究原因,禍根其實早在朱棣決定設“交趾郡”的時候就種下了,恰如楊士奇當時諫阻時所說:“陳氏雖無能,卻頗得民望,其民多懷之,其驟行廢立,恐至安南士兵皆怨,鉆營之徒勢起,後患無窮也。”此言不虛,陳氏王朝雖然暗弱無能,但越南百姓對其感情深厚,明軍平胡家父子的時候,正是打著助陳氏復國的旗號,方得到越南百姓的群起響應。結果卻是改安南為交趾,強行建省,可謂自食其言,兵連禍結也就不奇怪。而叛亂的簡定,是原安南陳氏國王的宗親,跟三國裏的“劉皇叔”差不多,打著陳氏的旗號,自然引得安南諸多百姓紛紛歸附。

大亂之下,朱棣再次啟用張輔,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二月,朱棣令張輔督師,發20萬大軍南下,時朱棣意在北伐蒙古,因此命張輔此戰必須“速勝”。張輔卻不急於進兵,到安南後先是安撫當地因戰亂逃亡的流民,嚴懲當地貪暴害民的明朝官吏,繼續“攻心”,直到局面稍稍穩定,才於三月南下慈廉州,直搗叛軍老巢鹹子關,用火攻之計焚燒叛軍戰船600艘。至十一月,已平定大部叛亂地區,十一月中,張輔與叛軍發動了神投海之戰。他令部將朱榮、蔡福率騎兵從陸地包抄,自率水師強攻,水陸並進,斬殺叛軍4萬多人,並成功俘虜叛軍頭領簡定。至次年一月,張輔已盡數削平各路叛軍,唯獨簡定所立的“侄皇帝”陳季擴,帶兵退守安南義安苟延殘喘,眼看朝不保夕。就在這時“轉機”出現了,北方朱棣派邱福北征蒙古,全軍覆沒,盛怒之下的朱棣調50萬大軍北伐,並命令張輔火速北上,安南平叛的任務只得重新留給之前兵敗的沐晟等人。果然張輔前腳剛走,陳季擴後腳就發動反攻,大敗沐晟,安南叛亂平而復反,再成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