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中庸之道

“當時人言段公親日,如今有人言我親美,實際上,我之親美與段公親日,雖有分別,但並無顯著不同。”楊朔銘笑了笑,說道,“我想段公能明白我的意思。”

“你能這麽說,我就放心了。”段祺瑞再次舉杯,楊朔銘和徐樹錚對望了一眼,也跟著舉起了酒杯。

“為這次你把這場彌天大禍消化於無形,幹杯!”段祺瑞看著楊朔銘,朗聲說道。徐樹錚看到楊朔銘聽了段祺瑞這句意有所指的話,只是呵呵一笑,不由得有些訝異。

三人再次滿飲一杯,相視之下,都感覺心懷大暢。

“你弄的那個‘五年計劃’,現在已經過去三年了,可謂成效斐然,哪怕這引入美國資本再有麻煩,也是值得的。”段祺瑞說道,“一樣的借錢,辦的事卻大不一樣,你能在短短幾年就把咱們中國工業的底子打起來,這是我不如你的地方。”

聽了段祺瑞的贊譽,楊朔銘只是微微一笑,“論到這工業發展,無非技術、設備、人才這三項。”他看了看段徐二人,說道,“再加上和平的內外發展環境,只要再有十余年時間,便有大成。”

1921年,中國終於結束了內外的所有戰爭。到1922年,在經過一戰期間的全力發展之後,工農業產量已經達到了自晚清以來歷史的最高水平。1923年,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戰爭所產生的經濟困難席卷西方各國的時候,中國正處在國內經濟建設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經濟困難,恰恰成了中國大國崛起的良機。

中國政府在楊朔銘的推動下,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對外經濟政策,首先是引進技術,1923年,中國同西方國家簽訂的技術援助協定已達60多個項目,涉及冶金、工業機械、金屬加工、燃料動力、石油化工、交通運輸、農業機械、農業灌溉工程、汽車、輪船和飛機制造等多個重要經濟部門。中國接受的技術援助項目增加到126個,總價值為8700萬銀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的一大批現代化骨幹企業,尤其是在鋼鐵、機械、燃料動力、化工、汽車、拖拉機、飛機、造船等新的工業部門,許多是利用西方最先進的設備技術,甚至是在外國專家的直接幫助下建立的。據一些美國觀察家們稱:“在中國,約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技術援助下建立的。”

其次,中國開始大量進口機器。在這個時期,中國成為世界市場上機器的最大買主。1923年,美國出口的機器設備中,有50%是賣給中國的。而從1920年至1924年,英國機器出口總量的40%也是銷往中國,而全世界機器出口總量的20%也是銷往中國的,在中國的進口總額中,1922年機器設備的進口便占了35%,1924年則高達52%。從1920年至1923年,中國進口機器設備的資金總計達13億銀元。

除了大量引進技術和機器設備,中國還極為重視“智力進口”。在西方國家出現的經濟困難中,出現了大量的失業技術人員,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被招聘到中國工作。1923年,在中國工作的外國專家達1652人,技術人員有14963人,分別比1917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同時,中國也通過“技術援助協定”等渠道,派遣人員出國學習。1920至1923年,僅中國國家經濟發展委員會派往國外學習的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就達4000多人。

由於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因而吸引外國貸款也是中國政府的主要任務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方大國都不願意貸款給中國,即使貸款也附有苛刻的條件。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在戰後的經濟困難中出現了大量的過剩資本,使得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處於相當有利的地位。1920年至1923年,中國先後從美國、英國、意大利、奧地利、芬蘭、挪威、瑞典、丹麥、比利時、法國等十幾個國家的私人銀行獲得貸款,到1923年底,中國獲得的貸款總計已達14億美元。

而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為了獲得良好的發展環境,中國政府提出了“合作共贏”的建議。1922年6月,中國在倫敦召開的國際聯盟經濟討論會議上,便提出一項發展對外貿易,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的計劃,建議西方國家向中國提供長期貸款,以保證中國正常出口,中國則準備在短期內向國外提供總值約為10億美元的訂單,並可能在近期內購買1億美元的有色金屬,2億美元的黑色金屬,約1億美元的紡織品、皮革原料和橡膠,約4億美元的設備和5000萬美元的消費品。這些建議,既有利於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內民眾生活的改善,也有利於西方國家緩解經濟困難,而且展現了在國際舞台上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獲得了與會各國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