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居安思危(第3/3頁)

“為了增加毒物的殺傷威力,公元1000年,有個叫唐福的,把他所制的毒藥煙球獻給朝廷。毒藥煙球有點象雛形的毒劑彈,球內裝砒霜、巴豆之類毒物,燃燒後煙霧彌漫,能使敵人中毒,削弱戰鬥力。宋初《武經總要》裏,不僅描述了這種武器,而且還記下了當時的配方:其火藥成分為焰硝30兩、硫磺15兩、木炭5兩;其它成分為巴豆、砒霜、狼毒、桐油、瀝青、黃蠟、竹茹等10種。”

“到了遼金的時候,為了攻擊高墻堅壘後的敵人,又有人想出用鐵罐裝上有毒燃料點燃後投擲敵方的方法,迫使守軍就範。”

“在西方,大約是公元前600年的古希臘,斯巴達人在與雅典人的戰爭中首創了‘希臘火’。如在公元前431至404年,他們在派婁邦尼亞的戰役中,把摻雜硫磺和蘸有瀝青的木片,在雅典人所占的普拉塔與戴菜兩城下燃燒,強烈的帶有刺激味的有毒煙霧飄向城內,使守軍深受其苦,但又無計可施。公元前428年,在攻擊潑拉堆城時,他們使用同樣的方法,在城墻外面,順著風向的一方,堆了象城墻一樣高的巨大的樹枝堆,澆了許多瀝青和硫磺,點燃焚燒,猛烈的火焰、濃煙和窒息的氣體,吹入城內。城內守軍驚慌失措,人心大亂。不料風向突然轉變,雷雨交加,斯巴達人攻擊不成,只好撤退,潑拉堆城因而得救。4年以後,斯巴達人卷土重來,還是用同一種方法,在順風時把濃煙吹出,結果大獲全勝,把雅典人驅逐出城,並且占領了這個地方。這便是‘吹放法’使用毒氣的最早記載。”

“公元660年,東羅馬帝國對‘希臘火’加以改良,用石油、瀝青、樹脂和硫磺配制成易燃性液體,用這種液體浸漬樹枝或麻絮,裝入金屬制桶內投出,或從管子裏噴射出來。戰鬥時,把這種裝有液體的金屬器具點燃後,用投石機投入敵人之中,造成漫延燃燒,產生窒息作用,削弱敵人的力量,東羅馬帝國靠這種武器曾屢次擊退回教軍隊的侵犯。一直到十字軍東征時,這種武器仍具有強大的威力。後來此種戰法逐漸傳入西方各地。400年後,撤拉層人曾在埃及用此法對付聖路易的士兵。此外,在美國南北戰爭也采用過此法。16世紀末,法國皇太子妃的異教徒審問官,曾用窒息的煙對付優更諾教徒的窯洞。”

“16世紀以後,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研制這種兵不血刃而能克敵制勝的有毒煙霧,使之不斷規範化,成為部隊在戰場上經常使用的真正的武器。大約在1570年,奧地利騎士法伊德·維爾福·馮森夫騰貝格建議,把砷煙彈用於對土耳其人的戰鬥。這種彈投入敵人軍營後,燃燒時產生的砷蒸氣,可使軍營中的敵人中毒。1600年前後,在著名的醫生、自然科學家菲阿拉謹梯所著的《秘方節略》一書中,記載著一種由硫磺、松節油、人糞、人血等蒸餾而得的油,此油氣味很強烈,若將其投入堡壘內,無人能在其中停留。”

“1654年,米蘭人達梯羅,又發明一種類似毒煙雲的火藥,用它點燃後散布出可憎的煙及有害的惡臭,使遭襲者不能參加戰鬥,甚至死亡。法國工程師,曾在對克內他的戰爭中,把這種裝料的手榴彈用於對付敵方地道,取得了特殊的效果。1660年,在奧斯納布呂克出版的一本關於炮兵的書中,印有過去稱為‘飛球’的縱火手榴彈的圖樣。這種手榴彈的裝藥是砷、銻和硫磺。著名醫生,化學家和工藝學家格勞貝爾也設計過一種分室裝填硝酸和松節油的炮彈,爆炸時放出對眼睛有強烈刺激的煙霧,把敵人‘熏跑’。”

“人類在這方面可以說進行了很多探索,但是由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古代戰爭中應用毒物是一個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從開始時的熏煙加上毒物,到逐漸添加瀝青乃至砷、硫磺等一些天然的有毒化學物質;從原地使用到逐漸向與火藥混合投擲使用轉變,一步步得以進化,但這些最多還只是化學武器的萌芽。化學武器真正大規模的出現在戰場上,是在本次歐戰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