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課堂上的邂逅(第3/3頁)

“考察一下明代的著名科學家的成才之路,我們就可以見到科舉制度對科學技術的危害。象徐光啟,在中了舉人的40歲以後才開始科學研究,成為農學、數學及天文學家;宋應星是中舉人的47歲後開始著手編寫《天工開物》。他們的青年時代耗費於科舉入仕。因此他們難以取得與他們同時期的歐洲科學家所取得的成就。李時珍14歲考取秀才後三次鄉試未中舉,這才放棄科舉,潛心學醫,因而在醫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在這裏說得刻薄一些的話,就是幸好李時珍早年棄學經醫,如果他真的金榜題名、狀元及第,則中國將很難有《本草綱目》這部偉大的醫學著作。還有象徐霞客早年擯棄科舉入仕的道路,在母親的鼓勵下,立志遍遊名山大川,成為著名的地理學家。上述例子都表明了這樣一種現象,即離開或完成了科舉入仕道路的中國知識分子,才有可能在科技的道路上有所成就。可以說以儒家學說作為主要擇仕用人標準的科舉制度,誤導、耗費了中國大量的、對科技發展有用的人才。”

“由於明代的科技發展既受‘一統天下’的社會環境的危害及儒學正統思想的阻礙,又因科舉制度而缺少從事科技研究的知識分子,所以這個時期的科技發展較兩漢及唐代更為緩慢。而科舉制度對科學技術發展所表現出的種種弊端,則是來源於中央集權專制的政治制度及為維持這種制度而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

“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一些歷史時期內緩慢發展,以至於在清代時徹底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在於過早地在一個封閉區域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專制的‘一統天下’。它消除了為維持國家生存(或為稱霸)而產生的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強烈刺激;它導致了國家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的國家政策。在中央集權專制的、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的時代,科舉制度則把社會知識階層的研究興趣吸引在研究儒學經典、語言文字等領域。由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既缺少國家間競爭這樣的刺激,又缺少社會知識階層對科技發展的投入,所以才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在一定的時期內長期緩慢發展,最終被西方完全超越。”

“但現在令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看到,現在的中國,雖然仍然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但獨裁專制的力量已經被大大的削弱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家政策也被拋棄,中國迎來了歷史上少有的思想自由和繁榮的時代。中國是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的大國,但中國的國家安全仍然面臨著外部的競爭和威脅,但這恰恰成了刺激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今,以往束縛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因素都已經消失了,中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希望今天在座的同學們,能夠從我的講義當中受益,為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不光是科學技術,還有其它的領域——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建設一個幸福美好的中國。”

彭教授結束了演講,對於彭教授在最後總結的幾句激勵的話,同學們給予了熱烈的掌聲。尤其是劉德升,他情不自禁的站了起來,手掌都因用力而拍紅了。此時的他心潮澎湃,熱淚盈眶,完全沉浸於彭教授的講義帶來的激動當中,竟然沒有注意到,身邊的美女正用有些奇怪和好笑的目光看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