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東方“隱形帝國”(第2/3頁)

在林則徐至廣州禁煙後,伍家積極配合,將外商上繳的一千余箱鴉片交給了林則徐,但是,林則徐認定這些鴉片是十三行行商與英商串通一氣欺騙官府才交出來的,於是派人鎖拿伍秉鑒的兒子伍紹榮到欽差大臣行轅審訊。面對官府的淫威,伍家只能妥協,表示願以家資報效。盡管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由於與英國商人千絲萬縷的聯系,他曾遭到林則徐多次訓斥和懲戒,林則徐甚至還下令將涉案的伍紹榮革去一切職銜,逮捕入獄。伍秉鑒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經過如此幾番折騰,伍秉鑒顏面盡失,可以說斯文掃地。

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伍秉鑒父子爭取和平解決鴉片問題的努力徹底失敗了。伍秉鑒清楚地知道,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源,正是不滿廣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壟斷貿易地位,一旦英軍獲勝,毫無疑問,廣東行商集團的獨特貿易地位將完全喪失。

為了打贏這場戰爭,伍家和其他行商,都為這場戰爭貢獻了巨額的財富。戰爭甫一開始,伍秉鑒和十三行的行商們就積極募捐,出資修建堡壘炮台、建造新式戰船、制作火炮槍械。縱然如此,已經落後於時代的清軍仍然全線潰敗。1841年5月,英軍長驅直入,兵臨廣州城下時,欽差大臣奕山統領的清軍無力抵抗,奕山情急之下,竟然想出了一條計策——命令行商們前往調停。廣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紹榮和行商們與英軍首領義律展開了討價還價。最終,雙方簽訂《廣州和約》,按協議,清軍退出廣州城外60裏,並於一個星期內交出600萬元賠款;英軍則退至虎門炮台以外。這600萬元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資,其中伍秉鑒所出最多,共計110萬元。

遺憾的是,這次贖城之舉沒有給伍秉鑒們帶來任何榮譽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議。從戰爭一開始,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就被國人扣上了“漢奸”的帽子。不管他們捐獻多少銀兩,為國家和民眾做了多少貢獻,也摘不去這個帽子。

1842年,鴉片戰爭以清廷完敗結束。《南京條約》簽訂後,在隨後的賠款中,伍家被勒索繳納了100萬元,行商公所認繳134萬元,其他行商攤派66萬元。清政府在1843年還下令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外商債務,而伍秉鑒一人就承擔了100萬銀元。

此時的伍秉鑒已經意識到,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所積累的財富注定不會長久。在戰爭中,伍家損失了不下200萬兩白銀。但這筆數字,對於這位號稱擁有2600萬兩白銀的世界首富來說,並不至於傷筋動骨。此時,深謀遠慮的伍秉鑒已經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經不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線了。然而,在完成了移資海外計劃後的伍秉鑒,此時卻已是心灰意冷。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鑒,溘然長逝,終年74歲。

伍秉鑒死後,曾經富甲天下的廣東十三行開始逐漸沒落。隨著“五口通商”的實行,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方面的優勢,廣東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權也隨之結束。許多行商不堪忍受清政府的沒完沒了的壓榨,也紛紛向伍家學樣,移資海外。

如今這些在中國大陸消亡多年的行商們,已經完全的融入了西方主流世界之中。

誰也想不到,現在的伍氏家族可是匯豐銀行和皇家英格蘭銀行的大股東,也是太平洋大鐵路、紐約城市銀行和摩根財團的重要投資者!

而這位受英國皇室誥封的“巴本伯爵”伍國華本人,其實就是皇家英格蘭銀行的執行董事之一,而這家銀行卻掌握著“世界貨幣”——英鎊的發行!

如今的伍氏家族,已經可以說是和著名的羅特希爾德家族一樣的“隱形帝國”!

“故土沒人記得我們,也許是好事。”伍國華收回了思緒,拍了拍女兒的手,安慰她道,“那個滿清朝廷把我們看成是背棄故國的假洋人,沒有什麽可以留戀的,而我們為所在國盡忠,如今也已經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證明了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這也可以說是你剛才所說的‘正確的起點’吧。”

“我們應該和羅特希爾德家族一樣,盡量不要參與到政治當中。”伍嘉媛握住了父親的手,說道,“我覺得,傅家這一次似乎做的有些過火了。”

“傅家的情況和我們不一樣,他們立足於國內,想要生存下來,不參與政治是根本不可能的。”伍國華說道,“我現在擔心的,是他們很可能選錯了人。”

“您認為那位段祺瑞將軍沒有能力讓中國穩定下來,是嗎?”伍嘉媛問道。

“以我的觀察,段祺瑞的軍事才能,應該在那位袁世凱皇帝之上,但他的政治才能,卻遠遠的不及那位皇帝,甚至是皇帝的兒子。”伍國華說道,“他是軍人,如果從事軍人的本職,會做得很好,但作為政治家嗎……”伍國華搖了搖頭,眼中閃過一絲憂慮之色,“也許,現在還不是我們重回故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