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位女漢學家(第2/2頁)

在《班昭傳》寫作和修改的過程中,孫念禮還將和熹鄧皇後(鄧綏,81—121)的傳(載《後漢書·皇後紀上》)翻譯成了英文(Biography of the Empress Teng),發表於1931年第2期的《美國東方學會學報》上。鄧綏是東漢和帝劉肇(88—106在位)的皇妃,永元14年(102)冬被立為皇後,和帝於元興元年冬十二月(106年初)去世後,鄧皇後迅速進入政治權力的中心,直到去世,實際掌握朝政的時間達16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後。孫翻譯鄧皇後的傳記,一方面固然因為她是影響東漢歷史的重要人物,而另一方面則因為她是班昭的學生,傳記中說鄧綏“自入宮掖,從曹大家受經書,兼天文、算數”。英譯《和熹鄧皇後傳》發表於1931年,比《班昭傳》早一年,是孫最早的出版物。

博士畢業後,孫念禮加盟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成為該校葛思德圖書館館長。圖書館的創建人葛思德(Guion M.Gest)是一位美國商人,20世紀初他在北京友人義理壽(Irvin V.G.Gillis)的幫助下,在中國購買了大量珍貴書籍。到1926年時,購書總量已達232種,8000冊,存放立刻成為了一個問題,而且購買還在繼續。葛思德的公司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有一家辦事處,和當地的麥吉爾大學經常打交道。經過協商,麥吉爾大學同意為這批中文書建立一個專藏,並於1926年初對外開放。葛思德圖書館的第一任館長Robert de Résillac-Roese被麥大聘任後,中文能力不足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並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於是麥大於1928年初聘請了剛剛獲得博士學位的孫念禮為助理。1931年,孫升任館長,並擔任館長直至1948年,前後共17年之久。

這17年當中發生的最大變動是葛思德圖書館從加拿大移師美國。1930年代美國遭遇空前的經濟危機,葛思德公司深受影響,到1936年葛思德開始考慮轉手這批藏書,但麥吉爾大學無力收購,一番周折之後這批珍貴的文獻於1937年落戶位於美國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孫念禮跟隨這批藏書回到了自己的祖國。1948年高等研究院將這批藏書轉讓給鄰居普林斯頓大學,但這次孫沒有跟著這批文獻一起搬家,年屆67歲的她就此退休了。接任她的是不久後來到美國的胡適,胡成為葛思德圖書館的第三任館長。

孫念禮在擔任館長期間,一方面對已有的書籍進行整理編目,另一方面積極協助葛思德、義理壽購買新的書籍。1931年她接任館長時圖書總量是7萬5千冊,到1936年則猛增至10萬冊。後來雖然由於經濟問題不再購買,但10萬冊中文藏書也已經洋洋大觀,數量之多僅次於美國國會、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中文藏書。

孫念禮在公務之余沒有忘記自己的學術研究,沿著早年的學術興趣,她逐漸將精力集中到對漢代經濟史的研究。她後期的代表作是將《漢書·食貨志》及相關文獻譯成英文,並做了詳細的注釋,1950年以Food and Money in Ancient China為題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面世後受到廣泛的好評。楊聯陞在同年12月《哈佛亞洲學報》的書評中盛贊該書是一部翻譯傑作,“大大提升了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經濟史的認識”。胡適還專門為該書題寫了中文書名。兩位學者在孫翻譯的過程中都曾給予過不少幫助。孫念禮將這本書獻給了葛思德,葛氏於1948年去世。同年為了感謝孫長期以來為葛思德圖書館所做的貢獻,高等研究院在孫退休之際決定撥款3000美元資助她的翻譯和研究工作。簽字批準這筆經費的是時任院長的奧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美國“原子彈之父”。

孫念禮一生致力於漢學研究,結識了不少中國師友。後期主要是胡適、楊聯陞。早期則有馮友蘭、顧頡剛、杜聯喆等,1920年代孫在北京留學期間曾多次向這幾位學者請教。另外一個她多次致謝的友人是江亢虎。江亢虎(1883—1954)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早年倡導社會主義,曾建立並領導“中國社會黨”,後來跟隨汪精衛墮落為漢奸。江同時又是學問家,中英文俱佳,1913—1920年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中國文化,1930—1934年又執教麥吉爾大學。孫念禮在修改《班昭傳》時曾就近向江請教,小叩大鳴,得到不少指點。1932年《班昭傳》出版時江應孫之請題寫了中文書名——《曹大家文征》。這個書名相當文雅,但考慮到該書並不只是將班昭的傳世文章進行翻譯,還有大量的研究,所以本文使用《班昭傳》作為書名的中譯——這也是齊思和書評中所用的書名。

原載2013年8月7日《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