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章 遊牧者的抉擇(第3/3頁)

但正如他說的,草原何等寬廣,趙國是沒辦法全部監控的,滅了東胡,還會有其他胡族崛起,歷史上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一點。東胡月氏衰落,匈奴卻在陰山崛起,匈奴之後,又有鮮卑各部,五胡亂華。鮮卑之後,又有柔然,柔然之後是突厥、薛延陀、回鶻,直到蒙古崛起,草原帝國開始進入最鼎盛時期,黃金家族征服了半個世界。

天生的軍事化生活,以及騎兵的來去如風,讓他們在與農耕邦國對抗時占盡優勢。而其走出草原腹地的根本目的,就是掠奪更多可以遊牧的空間,把農牧交界地帶變成牛羊遍野的草地。

而農耕民族,也必然要守衛這些地域,在人口增長時,也想要將農牧的交界線向牧區推進。

這個循環反復的互相推動過程,就是農耕與遊民的三千年恩怨史。

趙無恤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認為草原帶來的地緣壓力是無法根除的。強盛的漢、唐、明都對塞外發起了主動進攻,動用了十萬以上的作戰單位,極大打擊了遊牧政權。但在勝利後每次都必須主動班師,無法長期駐紮管理,原因很簡單,這一地域的氣候條件根本無法負擔農耕者的作戰方式和後勤消耗。

比如這一次,趙無恤只派了兩萬人出塞,但負擔他們輜重、後勤的勞役,卻高達二十萬之多!眼看為了這麽一場遠在天邊的戰爭,府庫一日日空虛下去,計然都快跳腳了。

所以想要靠一次戰爭勝利,或者消滅一個大部落,就起到一勞永逸的效用,趙無恤沒有趙佳那麽天真。

但在他心裏,的確有一個計劃,一個很大程度上能確保中原解決遊民滋擾的計劃。

面對趙佳殷切的目光,趙無恤捋著胡須道:“雖然農耕與遊牧天生矛盾,幾乎無法調和,但並不代表二者之間,沒有機會合二為一……”

PS:王明珂的《遊牧者的抉擇》是很不錯的書,從人類學角度剖析了遊牧社會的起源,有興趣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