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6章 華夏邊緣

“佳,你既然已經知道了何為遊牧,那你可知道,何為華夏?”

這個問題難不倒趙佳,知道自己是誰,屬於何等族別,是趙氏子弟在未央宮裏的必修課。趙佳當年男扮女裝,跟著趙恒、趙周等人可沒少在泮宮中聽講,那些由趙無恤親自敲定的公子教材,帶著濃重的民族主義情節,趙佳的人生觀受其影響,這才有了拒絕中山國求婚的劇烈舉動。

此時此刻,兄長似乎成了考校她的夫子,趙佳便揚起下巴,驕傲地說道:“夏,中國之人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那華夏有邊緣麽?”

對於兄長拋出的新問題,趙佳皺起了眉,這個問題,鄴城泮宮裏的夫子可沒教過,她只能根據自己這二十年的人生經歷,有些遲疑地說道:“自然是有的。”

“那邊緣應該在哪?”趙無恤不放過她,問題接踵而至。

“九州之疆界,便是華夏之邊緣,北到雁門、西至隴山、南至吳楚、東臨大海。”趙佳這下篤定地說道。

趙侯笑了笑:“對,也不完全對。”

華夏有邊緣麽?趙無恤也曾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來到這個時代後,答案已經確鑿無疑:有。

但這個邊緣,依然處於一個變動的不穩定狀態,或者說直到他所處的春秋季世,一個跨越了國別的諸夏共同體才剛剛形成。

以下的談話,說出來有些打擊趙佳的三觀,但句句都是趙無恤的肺腑之言,不知不覺間,他對這個能征善戰的妹妹竟寄予了厚望,或許她才是能替自己鎮住北方的那個人選。

“在夏商和宗周時代,華夏與戎狄蠻夷之間是極度模糊不清的,所以世人才會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禹興於西羌,西夷之人也。”

“在自詡為中央之國的殷商眼裏,周人也是落後的西戎,與周相親的姜姓四望,更是野蠻的羌方。等周人奪了大邑商江山,卻又自稱‘我夏’,認為自己才是夏後氏的繼承者,東方的殷商親族反倒被打上了夷人的標簽,淪為屬民……”

那是嬴姓趙氏的祖先混得很慘的一段時期,趙佳也常常聽聞,所以對周室半分好感都沒有,此刻溫故知新,她點頭不已,無論她多大年歲,只要跟在兄長身邊,總是學到許多未曾想到的知識。

趙無恤繼續講述華夏是如何形成的,殷周兩代成熟的農耕文明和承上啟下的禮樂冠帶制度,讓他們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就像是兩個發光法發熱的點。殷周的移民走到哪,就將這種文化帶到哪,這是華夏形成的基礎。

但直到西周末年,在周朝身居高位的申侯依舊被叫做“申戎”,楚國更是以蠻夷而自居,周室洛陽向南走上一天的路就是陸渾戎,晉國也被戎狄之邦團團包圍。整個中原,諸夏與戎狄蠻夷等各色人交叉分布,戎狄與諸夏雞犬相聞,彼此通婚,血緣駁雜混淆,那個時候,華夏只是一個由交通線連在一起的骨架,而且搖搖欲墜。

真正讓中原各國凝聚成“華夏”的,還是春秋初期,那次“南蠻與北狄交侵”的大危機。中原的冠帶諸侯為了對抗來自周圍戎狄部族的威脅,開始聯合在一起,他們擁戴齊國、晉國作為霸主,替代天子行征伐之權,在不斷的盟會抱團裏,他們的身份被進一步強化,產生了“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的意識。

隨著齊、秦、楚、晉等大國對戎狄邦國的吞並同化,華夏世界正式由點到線到面,覆蓋了九州各地。

到趙無恤所處的時代,戎狄蠻夷在地理空間上已經被徹底邊緣化,隨著中山國的覆滅,鮮虞白狄的定居,整個中原已經被華夏城郭占據。華夏的北方邊緣,也就推進到代北草原一帶了,後世把這個邊緣地帶稱之為“農牧分界線”。

“農牧分界線?”趙佳皺起了眉,這是她第一次聽說這個詞,裏面透著奇怪的意味,總感覺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這就像她兄長趙無恤的寫照,領先於時代,卻不得不放慢腳步,來等待這個時代。

趙無恤費心地解釋道:“所謂的農牧分界線,其實並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地帶,一個狹長的區域,從隴西開始,一直到上郡、河套,再到陰山、代郡、燕山、遼東。這處東西長達萬裏的地帶,既可以農耕,也可以畜牧。對於在條地域上生存的部族而言,是農耕還是遊牧,只在一念之間。”

想到兄長說過的“農耕還是遊牧決定了能否被華夏兼並”,趙佳恍然大悟,接口道:“兄長的意思是,這條線上的西羌、白狄、林胡、樓煩等部,效仿農耕則可為華夏所並,效仿遊牧則將成為難以羈縻的胡虜?”

“不錯,這就是你之前設想的,將各部郡縣而置之,對於已經完全遊牧化的東胡而言,其來如風,此舉很難實行。但對於在代北一帶半耕半牧的樓煩、林胡、空同諸部來說,卻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