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6章 蕩氣回腸(下)(第2/2頁)

眾臣驚呆了,侍衛們瞠目結舌,連趙無恤也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

督仇吐出了一大口血,大笑道:“我曾答應過伯謙,他死去以後,我也將緊隨其後,今日正好沒什麽報答趙卿的,我只能以我的死,換取趙卿的承諾,你可願意為豫讓揚名?”

話剛說完,不等趙無恤答復,他便咽氣了。

青荓為督仇合上了眼,下拜三稽首,說道:“年少時我與他二人是朋友,又同為知氏之臣,豫讓為了給舊主復仇做了這麽多,我卻換主偷生,實在是失去了臣子的道義。現在我身為友人卻眼巴巴地看著他們去死,又失去了做朋友的道義,非良臣又非益友,我只有一死了之!”

說完,他便猛地奪過還在發呆的羽林侍衛的劍,自刎而死,一切發生的太突然,趙無恤連“且慢”都來不及說。

眼見兩名勇士先後死在眼前,濃烈的血腥彌漫室內,趙氏臣僚們再也坐不住了,紛紛失聲而泣。

仗義死節,這是時代的風尚,今天卻能夠連續見到三次。

趙無恤心裏的不解,也慢慢化為敬佩。

前世時,他總覺得春秋戰國遊俠刺客讓人蕩氣回腸、感慨萬千,但他們的腦袋是不是缺根弦,什麽幾百人當著三軍的面自殺,什麽自刎以謝公子……何必一言不合就自殺呢?

在這時代熏陶十余年後,他總算有些明白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古人,其性情和價值觀與後世有著很多不同,最根本的,是他們看重人的精神價值、看重名譽氣節。士為知己者死,為朋友道義甘願獻身,為身後不朽的名譽甘願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得。正所謂事業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

事情到了這一地步,他若還拒絕二人的請求,連他的臣僚都會有意見了。

不過在心生敬意之余,他卻不見得會贊許這樣的事。

可以宣傳豫讓的忠義,因為無論哪朝哪代,都需要忠義的臣子,這就是滿清也大肆宣揚史可法等人的原因。

但俠以武犯禁,刺殺諸侯卿士的歪風,可以就此打住了,未來的趙氏領地,趙無恤必然制定律法攻打擊這些人。

他緘默半晌後,才說道:“督仇、青荓非樂死也,重失人臣之節,惡廢交友之道也,可敬,卻不可學,收斂屍體,以上士之禮葬之。此外,我會宣布豫讓刺殺晉國卿士,為罪大惡極的重犯,將他的罪名公之於眾。”

身為晉國執政,為了維護律法,為了維護統一,豫讓做的事情性質當然要定為惡性,趙無恤必須擺明立場。

但把豫讓定位頭號欽犯,萬死不赦的同時,也相當於為他揚名了。

他的名字將被貼遍趙氏領地的每一座縣邑門口。

他的故事將被趙氏史官寫入《刺客列傳》裏,功過讓後人評說。

豫讓的事跡由此傳開,晉國乃至於天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的死而悲泣。

但趙無恤依然面臨抉擇,是擡魏氏一手,還是乘機吞並他們?身邊的軍吏和幕僚意見遲遲無法統一,在經歷二士死於面前一事後,趙無恤也開始猶豫、搖擺。

此時此刻,他最需要兵形勢家的建議,於是他用飛鴿傳書向鄴城傳去了一封信,詢問孫武的意見。

很快,鄴城那邊就來信了,趙無恤打開一看,除了孫武新修的一篇兵法外,還附帶著幾個字: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