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嘎嘣脆(第2/2頁)

在主菜被吃得一幹二凈後,杯盤狼藉,筵席結束,趙無恤也終於對他們吐露了自己舉辦一場蝗筵的初衷。

“百姓費盡氣力捉來的蝗,余用糧食一換一,若是當做廢物處理掉就太浪費了。曬幹後貯藏起來,可以喂雞鴨,也可以來年當肥料用,此為一法。”

“而且既然蜂蛹蠶蛹能吃,魚子能吃,蝗蟲為何不能吃?扁鵲先生說了,此物不但營養勝似魚蝦,而且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大可將其當做副食來吃,二三子下去後,可以向下推廣此種吃法,用滾燙的豆油一澆,灑點粗鹽便是一道美味,無恤無能,做不到人人有肉吃,在這荒年裏,暫且把蝗蟲當做豬羊來吃罷。”

眾人稱是,於是在趙無恤的有心宣傳下,今日之事很快就全郡皆知,隨之傳播出來的,還有《食蝗八法》。當然這些五花八門的方法也就富庶的人家會去一一嘗試,值得注意的是,此法用還特地強調,要用瑯琊產的東海黑鹽最佳,休用安邑鹽……

民間捕捉蝗蟲很容易,百姓將信將疑之下嘗了嘗油淋蝗蟲,頓時翹起了大拇指,開始愛上這種食,畢竟肉食難以獲取,魚蝦也不好捕捉,哪像蝗蟲,隨便在地上擺個籮筐,到日落時都能籠到半籮。

於是食用蝗蟲便在長子郡悄然流行起來,甚至有百姓寧可自己吃,也不願意用來換米糧了。如此一來民眾捕捉蝗蟲的積極性更上一層樓,到八月中旬後,在分散後數量已大不如前的蝗蟲日益減少,或是因為當地捕捉甚烈,紛紛飛到別處去,或是天氣日漸寒冷,蝗蟲最猖獗的日期已經過了,當地蝗蟲開始不見蹤影。

有食蝗的風氣,加上此前預防措施,往後就算長子郡的蝗蟲年年滋生,也難以成災了,長子郡守尹鐸還說笑道:“來年只怕百姓還嫌這種美味不好捉了呢。”

而魏氏領地,也終於迎來了蝗災的尾聲……

……

八月份,在肆虐了半個月後,蝗蟲離開了,和長子郡被殺得盡滅的同胞不同,在這裏,它們在“神蝗”的名聲下得以保全種群。

那一天,就像聽到了一個統一的口令,幾乎在同一時間裏,群蝗展翅飛上天空,它們已經儲存夠了能量,要去合適的地方產卵。一時間,鹽池邑再次暗無天日,所有一切都籠罩在黑影裏,個把時辰之後,鹽池邑慢慢在蝗群的邊緣露出亮光。

“終於走了。”鹽氏之女從屋子裏露出頭來,舒了口氣。

只可惜,陽光下的鹽池邑,只剩下一片令人悲傷的幹凈,他們的糧食被吃得幹幹凈凈,而草木也全部被啃光,鹽池邑成了一塊白地。

鹽池邑的大多數人家都沒有留下足夠的余糧,他們早就算好了,在交了稅賦後,米缸裏的糧食正好可以吃到粟米成熟。然而現在,新粟卻一粒也沒有了,隨著米缸裏的糧食在一點兒一點兒地減少,鄉人的心情也在一天一天地沉重起來。

“神蝗是走了,可冬天該如何是好啊……”

深秋已至,天氣一日冷過一日,光是鹽氏之女她們這個鄉,已有幾戶種田的人家放棄了耕地,投靠遠方的親戚去了。也有幾戶人家,將老人與小孩留在家中,身體強壯一些的主動去安邑入伍。魏氏沒有糧賑濟災民,卻有糧維持河西前線與秦國的零星戰爭,他們可以做完勞役,背糧去河西,背一路吃一路,吃不飽,但至少不會餓死。

但鹽氏之女的父親卻說那是找死,聽說秦魏戰事正烈,到了河西,多半是填溝壑的死路一條。

至於鹽工們,卻還有一絲希望。

鹽氏之女的父親從野無遺孑的地裏站了起來,對一家人說道:“別慌,鹽官會來收鹽的,等賣了鹽,就可以進城換糧食!”

全家人又一次看到了希望,然而,平常每個月都會到鹽池邊各鄉收鹽的鹽吏卻左也不來右也不來,鹽氏之女的父親急了,帶著她和長兄,用人力車拉著鹽,主動跑到安邑一觀究竟。進了安邑集市後,卻發現十裏八鄉的鹽工都滿臉焦急地拉著鹽圍在邑市,各自交流著,卻沒有什麽有用的信息。

於是又等了一整天,到了日落時分,所有人都饑腸轆轆,才終於有管事的出來說話。

魏氏的市吏懶洋洋地撥打著算盤,將糧價從一百趙錢增加到一百一十,又將鹽價撥低了兩倍,這才對眾鹽工說道:“有件事還未告知二三子,從這個月起,安邑鹽官暫時不收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