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天人之辯(第3/3頁)

在孔子的心中,天是一種自然神的狀態,雖然冥冥中自有天意,人要敬畏天命。但一切還是得由人自身來決斷,所以孔子哲學的基礎在於人,甚至是天,也要以民心為基準。至於天本身,可以高高在上,但不必太過於神化它。

本來這是周、殷兩種文化間世界觀的分歧,很難分出高低勝負。但在孔子的敘論下,南子漸漸顯得吃力,她只是稍做反擊,便被陷入那樸素言辭鋪成的海洋。她那點可憐的知識只是一條小河,進入大海後便無影無蹤。竟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將那道語網織的越來越密,而自己卻是毫無還手之力。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最後,孔子用這句話,結束了自己的發言。

庭院之間鴉雀無聲,孔門弟子們相視而笑,心道:“夫子勝了”。經歷了在魯國的失敗後,夫子雖然受挫,卻越挫越勇,他的言行和思想越發純熟。

而宋國人則不知該如何言語,包括樂溷在內,都覺得後背有些微濕。這場辯難,從後期一邊倒的局面上看,似乎是孔子贏了。

但南子卻死不認輸,她緊緊捏著拳頭,依然咬著嘴唇,堅持道:“天尊貴至高、天無所不知,夫子所推崇的仁義,都自天出!”

……

當一方不服氣,死咬自己的理論時,辯難便陷入僵局,最後,還是樂溷出來打圓場,宣布這場辯難不分勝負……

不過孔門弟子們依然像一群在將軍率領下打了勝仗的士兵,昂首揚眉,跟著自家夫子往毫社外走去,今日他們獲得了實質性的勝利。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住在司馬耕的一處宅邸裏,雖然擠了點,但日常生活還是能滿足溫飽的,比起他們在莒國時的窘境不可同日而語。

弟子們其樂融融地分享今日摘抄的筆記,整合到顏回那裏,因為夫子述而不作,所以他們暗地裏商量著,要將夫子的言行記錄下來,往後做成一本書。

孔子則在榻上閉目養神,他畢竟是年近六旬的人了,今天的辯難強度很高,從早上持續到傍晚,他感到有些許勞累。

到了次日朝食後,卻有宋宮裏的有司尋上門來,說是國君有請!

“宋君要見我!?”

一時間,孔子和眾弟子都有些驚訝,宋公請見,這還是孔丘來宋國後的第一次。

因為宋公糾只是個十來歲的娃娃,整日被養於宮室,實權都在司城樂氏、皇氏、公女南子手中。

最後,還是子路興奮地一拍大腿道:“或許是昨日辯難之事被宋公聽說了,於是決定讓夫子做他的太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