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夷為郡縣(第3/4頁)

大將軍的都邑設置在濟西縣,此縣位於濟水以西,包括原先的鄆城、須句、範、郿幾處,還有鐵山桃丘,治所為鄆城。

其次是巨野縣,此縣位於濮水、大野澤之南,轄區為城濮、垂丘、鹹丘、巨野幾邑,民眾多為衛人。濮南本是衛地,後來成了晉、魯的占領區,歸屬未決,如今趙無恤卻直接無視了衛國,悍然吞並!

理由?反正遞交給晉國的理由就是,濮南自古以來就是魯國的神是不可侵犯的領土,直到衛國遷都後才慢慢被侵占。

還有鄄城縣,它位於魯國最西端,由原先衛國甄城、清丘,齊國廩丘、還有秦邑組成,駐紮著柳下跖的一師之眾,既防備齊人,又可以威脅衛國。

以上三處大致是被稱為“西魯”的舊地盤,另外兩縣則是新獲取的。汶縣位於汶水河兩岸,包括了汶西之田、郈邑、中都幾處。闞邑因為是魯國公陵所在,地位特殊,所以獨立於趙無恤領地之外,算是直屬於公室的飛地,其實闞大夫因為兒子的緣故,早就是趙無恤死忠了。

最後是瀕臨邾國的任城縣,包括任城、潛、負瑕三邑,還有趙無恤打算打造成南方要塞險隘的亢父關,此處可以溝通宋國,也可以進取邾、薛、滕等泗上小邦。

“將大小城邑夷為縣制後,看上去好治理多了。”趙無恤對此十分滿意,原本要記全十九個邑的名字都頭疼,如今只剩下五個縣,一目了然,縣吏也可以隨時調派。

縣的長官為縣令,主賦稅、戶口;其次為縣尉,主兵事;再次為縣士師,主訴訟刑獄。這三個縣吏的權力很大,管著萬戶民眾,管著千余兵卒,甚至還管著縣內的邑大夫,但他們爵位卻不高,暫時由趙無恤的家臣擔任,直接向大將軍負責,屬於正卿私臣。

“西魯那幾個邑大夫要難受了,近來可沒少往下臣這邊跑……”

張孟談笑而不語,一切都在他們的謀劃之下,那些在內戰裏支持過趙無恤的邑大夫們一覺醒來,卻發現頭頂多了三個管事的縣吏,全都是大將軍親信。因為兵權早就被收了,他們無從反對,只能跑到扮紅臉的家宰張孟談面前訴苦、抱怨,魯人也紛紛揣測,趙大將軍這是要過河拆橋了麽?

“我不是個忘恩負義的人,會給這些大夫一個交待的……”趙無恤的目光移向東地。

東地的大夫有不少人或戰死,或因為反抗趙無恤而被削除,那幾個無主的城邑早被西魯的大夫、邑宰、族長們垂涎了。

想要?好啊,給你就是了,把原先的領地乖乖交給大將軍即可。

“西魯的大夫可以做出選擇,一是繼續留在原來的邑做大夫,但軍、政、民都要交予縣寺,他們只有食邑之權。二是遷邑,我會在東地為他們找到比原來更大的城邑,將家廟遷過去。”

此策一出,西魯大夫們紛紛噤聲,除了郿邑邑宰出人意料地交出城邑,換取一個縣吏位置外,其余大夫們都選擇遷到東地去,而且爭先恐後,唯恐落後分不到好邑。

東地沒有設縣,依然是二十多個城邑犬牙交錯的狀態。在那裏,邑大夫可以自由自在,自己的領地自己說了算,誰願意留在西魯受縣吏的鳥氣?

不滿是有的,但等幾個月後遷邑完成,西魯大夫們發現自己夾在眾多東地大夫中間,周圍充滿了敵視的目光。為了爭奪交界的田土、裏聚、民眾,甚至是一片桑園,東西矛盾將成為主要矛盾,他們巴結大將軍還來不及呢……

……

“西部的五個縣只是第一批,等春耕結束後,還會新增一批。”

趙無恤計劃著,等過上一年半載,還要把曲阜周邊變成魯縣,陽關一帶的北鄙變為泰山縣,費邑周邊變為費縣,收入自己囊中。它們名義上不是趙無恤領地,而是魯侯直屬,趙大將軍搖著“奉國君以討不臣的大旗”,總得做點表面功夫。

好在魯侯明白自己被架空了,一直托病不上朝,連祭祀也不參與,每日在宮中飲酒作樂。

此外孟氏的領地郕邑也可作為一個縣,但那裏無恤暫時不想插手,以免刺激到孟氏,先將手裏的地盤消化完畢再說。

他大致算了一下,把東地化整為零的話,能湊出四個縣,也就是說,魯國大概能化為十三個縣!人口近百萬,相當於晉國趙卿,或秦漢的一個大郡……

形勢看上去好極了,但目光長遠的張孟談卻有隱憂。

“主君,魯國現在好比是一個邦國兩種制度,西面是縣制,東面是大夫領邑制,我恐怕長此以往,東西會脫節啊。還得有種能囊括全魯的體制,既讓西部在主君手中集權,又能讓東地大夫們俯首帖耳……”

“沒錯,我需要一種制度,挾國君以領諸臣,讓大將軍的權威合禮合法地淩駕於朝廷之上,讓外朝成為擺設,讓我的私屬家臣接管國政。”趙無恤思索片刻,將藏在心裏多時的主意全盤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