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軍功授田

趙無恤躬身朝張孟談鄭重一拜,“今夜之事,多虧孟談了!你是定魯首功,卻只得了小小的家宰、田宅,真是委屈你了。”

張孟談連忙避開還禮:“這本就是臣之所願,主君能聽臣之言,行臣之策,下臣欣喜還來不及呢,怎會抱怨!”

沒錯,今夜的一切,其實是趙無恤和張孟談事先就商量好,又臨時發揮了一部分的雙簧。

這兩個月來,趙無恤一直在為定魯後如何分功的事情而苦惱,人心難測,在封土授勛如家常便飯的春秋,很難用後世的那套來要求春秋士人。就在這時,張孟談卻主動求見,主張不要將這百余裏領地分割出去。

“將土地、民眾集中在主君手裏,禦敵時才能像一個拳頭似的打出去,若是分割得四分五裂,就成了自行其是的五指。此處一個邑大夫,那兒一個封君,雖然得到城邑的是忠心耿耿的功臣們,但人皆有私心,一旦要征召他們出人出財出力,便不會盡力。”

“孟談所言正合我意!”

兩人不謀而合,趙無恤大感欣慰,沒錯,雖然歷程已經改變,但年輕的張孟談依然是歷史上那個說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國士。晉陽之圍後,張孟談既固趙宗,便奉勸趙襄子限制家臣的封地、名望,他甚至不惜舍棄自己的首功,拋下領地和權位,帶著家人避讓隱居,直到趙氏遭到齊、楚、魏、韓圍攻時,才出面解圍。

在歷史上,是他的犧牲讓趙氏完成化封建之家為集權之國的最後一步!

而現如今,張孟談那淡泊名利的性情,促使他在魯國,在趙無恤面臨困境時,做出了同樣了選擇。

趙無恤又道:“但若公然如此表示,恐怕將士心寒,群臣失望……”

“同樣的事情用不同方式說出,效果大不相同,下臣有個建議,不如如此這般……”

於是便有了今夜的這場表演,趙無恤感激張孟談之心真誠,張孟談推讓封賞之意也發自內心,所以眾人也沒看出作偽之處,反而十分感動。

在樹立張孟談這樣一個居功至偉卻推辭了封賞的道德楷模後,其余眾人便不好誇功開口要這要那了,而趙無恤的計劃才能徐徐展開。

兩人對坐,開始商量家事國事,趙無恤道:“孟談說的沒錯,效仿周室分封的賞功之美乍一看很不錯,但卻與齊家、治國之道沖突,將功臣們封為世襲罔替的邑主,不但無利於整合魯國,而且容易引發晉人邑主與魯民的對立。長遠來看,更是後患無窮,趙氏小宗的坐大,魯國家臣的謀逆,歷歷在目啊,這些教訓,我不敢忘記!”

“那主君打算如何解決?”

無恤道:“我想了想,渴求封功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人,且容我從下到上說起罷。”

“武卒的主體從宋、魯招募的職業兵卒,他們本是為了追求田土、錢帛而加入的,從其所欲就是了。”

“從其所欲?”

“沒錯,我想把軍功授田的制度,以成文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並在領地上推行!”

……

“其實這是軍中早已實行的制度,武卒按照所立功勛,可以得到多寡不一的封賞。容我打個比方,立了三等功的,可以用功勛換取田十畝,宅一處,同時還能因功升職,享受更多的軍餉。不想升職也可,則能得到相應錢帛。二等功,一等功依次遞增,還能得到隸臣。”

“妙哉!”張孟談贊道:“如此安置,不以親、故封賞,而是食有勞而祿有功,則士氣大增,武卒聞戰則喜。長此以往,武卒在魯國娶妻,紮根,在各處鄉裏裏閭成了有土有田的世代從軍者,他們的子孫將是擁護趙氏最堅定的一批人,如此,便能與排外的國人抗衡了!”

其實第一批武卒已經到了與趙無恤的三年之約期限,多數人選擇了留下,只有少部分選擇離開歸鄉。從宋國新招來的那些人,趙無恤半蒙半騙地讓他們簽了五年長約,魯國籍貫的武卒,則要一直服役到打不動才能退役。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才是職業募兵!

趙無恤笑道:“孟談,你還是一直站在晉人的角度,不要將武卒與魯人徹底對立起來。因為武卒遲早會擴編,屆時會收納越來越多的魯人,等武卒老兵在邑兵、亭卒中成為基層軍吏,並且每一旅都分配兩個記錄功過賞罰的士師後,就可以在右軍推行這套軍功授田的制度了。”

張孟談嗟嘆道:“萬人奮起,為了功勛田宅而努力作戰的場面,真是不敢想象……”

趙無恤的部下們,田賁、虞喜、穆夏、伍井等人,本就是發於壟畝、隸妾的社會下層人士,靠著能力和功勞一步步混到今天。只要趙無恤稍作宣傳,有這幾人以身作則,這項制度很快便能取得右軍底層兵卒信任。戰陣之上,他們不再是打醬油的徒卒,而是為了田宅錢帛而戰的虎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