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下)

雖然冬雨暫歇,雪花也還未飄落,但十月底的濟水之畔已經很寒冷了。三桓召集的三萬大軍聚集在河東,等待孔子前去與趙無恤“和談”的間隙,卿大夫們可以擁著暖爐在車輿內縮著,徒卒們則只能在寒風中幹瞪眼。

最初時攝於大戰在即的緊張感,眾人都沒有說話,可隨著日頭一點一點西偏,他們來到濟濱已經半個時辰,前面卻還沒半點要打起來的跡象。士和國人們便懈怠起來,他們在地上坐得橫七豎八,有的人還燦笑著問軍吏,能不能找點木頭來,就地燒火取暖。

軍吏們也有保暖的狼皮或兔皮裘、帽、鞋,自己暖和,哪管徒卒挨凍的苦。他們冷冷瞪了手下一眼:“執政還在前方,汝等居然想在後面生火,驚擾了駟馬怎麽辦?都給我忍著!覺得冷就多說說話!”

於是兵卒們便只能不斷活動手腳,或者擠到一塊兒取暖,最初的緘默沒了,閑聊聲起初很小,慢慢則變得大了起來。

“我來自曲阜城郊,不知汝等是從何處來?”

“陽關。”

“根牟。”

“梁父!”

從閑聊中得知,他們來自魯國各邑,口音不一,經歷卻出奇的相似,大都曾是淳樸的平民百姓,從沒離開自己的裏閭哪怕十裏地。直到某一天,鄉老將懵懂的他們召集到了一起,傳達來自大夫的命令。

“外面打仗了,大夫有召……”

直到此時,許多山坳裏的民眾才第一次知道自己是某位大夫的屬民,過去時不時來征收稅畝、丘甲的就是這些素未謀面的領主。

大夫們承諾他們若能加入軍隊,則會免除明歲一年勞役,不從者,則追加勞役和加倍的賦稅,他們別無選擇,於是兄弟、父子、鄉黨共同踏上征程。

魯軍是沒有固定制服的,地位較高的士還能自備甲衣,一般的魯人則只帶了一件冬衣,他們也沒什麽武器,一把耒耜、開鋒的鋤頭,或把石塊用皮索綁到棍子上制成的簡陋石矛。

於是他們穿著破爛的麻履和破爛的衣服,在食田的士帶領下,加入到了食邑的大夫私兵裏,隨後又朝國都曲阜進發,匯集到三桓華美的旗幟下。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路上,不知不覺有人唱起了這首遙遠的歌謠。玁狁是什麽,其實多數魯人早已不知道了,他們只記得,那似乎是一種很可怕的兇獸,亦或是野蠻的部落名號,曾對遠在宗周的祖先產生過致命的威脅。

而這次的敵人,似乎也差不多。

一個邪惡,貪婪,破壞魯國傳統秩序的晉國人,趙無恤。

敵人的秉性魯人們不關心,但光是一個外國人的身份,便足以引起排外的他們敵視萬分了。

魯國自打建立以來,還從沒出現過外國人掌權的情況呢!

直到這時,才有人想起,前段時間鬧鹽荒,好像不少鹽都是從那位趙小司寇的領地運來的吧。

“西魯本來是魯國最窮的地方,現在卻非常富庶!”說起那次鹽荒,有人眉飛色舞地朝濟水西岸比劃。

“你去過?”

“我鄰居的侄子有個鄉黨,曾做商賈去過濟水對岸,他說那裏現如今桑麻遍地,人人家有蓄藏,稍差點的,頓頓能吃到粟米和土鹽,好些的,冬夏能有三套衣服……”但更多的,這個人卻說不出來了,畢竟是道聽途說,旁人也不怎麽信,都說他是在吹牛。魯國人小氣,排外而重鄉黨,不單單是排斥外國人,不同邑,甚至不同鄉裏的人依然互不信任。

倒是一個自稱來自範邑的士走過來說道:“他說的是真的,我曾親眼所見,西魯的確很富庶。那裏的稅僅僅是其他地方的一半,勞役也不重,只是征發比較頻繁而已。”

看著越來越被吸引過來的眾人,他露出了一絲笑,繼續說道:“在西魯,有許多名為靈鵲的醫者,會時不時去鄉裏間為窮人看病,教人如何預防瘟疫。在西魯,有一年到頭在田畝阡陌行走的勸農令,他教會農夫如何深耕,如何在麥地裏夾種戎菽,如何代田肥田,如何讓土地一年四季都有收獲。在西魯,還有穿黑衣,板著臉巡視各邑的監察吏,以強逼弱,苛刻待民,私自征稅都會被他記錄下來,上報給趙司寇知曉,他們都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魯人們頓時面面相覷:“這世上,居然還有這種好地方?”

“不止如此,在西魯,道路整治得很通暢,就算夜行也不必擔心盜寇,因為盜寇都是司寇剿滅了,騎從在四境巡邏,所以也不會有餓瘋了的野人夷人襲擊裏閭。那些名為武卒的兵士,平時不用務農,一年裏泰半的時間在練習如何使用劍刺穿人的胸口,如何把矛架成一道籬笆,如何在敵人面前豎起一面盾墻!那些手持短矛短戟的悍卒,若是遇上汝等,更能以一敵十,這便是汝等今日的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