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青銅與鑌鐵(第2/3頁)

……

“不許我娶紋身雕面之女?嘿,我對那樣的女子,也全無興趣啊。”

此刻站在碼頭上,想著阿姊昨日的囑托,邢敖有些好笑。伯父屈無忌已經將他當成親侄子看待了,時常挽在手邊,期間還說過到了吳國後,就為他說一門親事。或許就是太宰家的女兒,阿姊的擔憂是多余的。

說到這兒,現在屈無忌正認真地聽趙無恤講述一個故事呢!剛巧是和紋身雕題和跣足之俗有關的。

趙無恤侃侃而談:“昔魯人有善織屨者,其妻善織縞,倆人聽說吳國君明臣賢,欲徙於吳。有鄰居對魯人說,他搬到吳國去必定窮困。魯人問為何?那人回答說:‘編織鞋履是為了讓人穿它走路,但是吳國人卻是跣足而行,所以無人需要;白絹做成冠帶是為了讓人戴它,但是吳國人斷發椎髻,也很少用到。憑借汝夫婦的專長,卻跑到用不著它們的邦國裏去,焉能不窮?’那鄰居所說的話,舅父覺得可有幾分道理?”

“說的沒錯,中國夷越,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斷發文身,跣足雕題本就是吳越之地人的習俗,衣服異宜,織履和織布的魯人夫婦去了吳地,只怕用處不大。”

屈無忌的回答趙無恤早已料到,於是便大搖其頭:“此言差矣,我所知的故事裏,那魯國人就反問他說,到了不用吾等專長的邦國,吾等便可以引導吳人穿履戴帽,它們的用途更廣泛,怎麽會貧窮?”

“舅父且想想,百年前未與諸夏通信時,吳國是什麽模樣?地廣人稀,刀耕火種,無文字,無軍陣戰車,有邑聚而無城郭。可現在的吳國呢?是不是姑蘇大城修建起來後,去往吳國的外邦人越來越多,修習鳥篆文字的人越來越多,民眾效仿中夏習俗,穿履戴帽的也越來越多了?”

“沒錯,的確如此……”屈無忌一想,似乎還真是這樣的,這還多虧了他屈氏的老祖宗屈巫。

“所以舅父也不必擔心吳國無人使用紙張,一時無人問津,那吾等便引而用之好了,此物的利潤可不比瓷器低多少,而且還能起到推廣教化的用途。別人我不敢說,延陵季子那邊一定需要此物!舅父不如帶一船回去試試?”

屈無忌被說服了,趙無恤成功將一船滯銷的紙張塞到了客串商隊的使節團裏。邢敖在一旁佩服不已,暗道自己去了吳國,也要好好替君子操作好商賈之事才行。

吳國貴族們需要西魯的瓷器和漂亮絲絹,而趙無恤則急需吳國內大量存在的銅、錫資源,還有皮革、羽毛等戰略資源,這些本是禁止外賣的禁物,但通過屈無忌的關系,絕對能搞一些來!

至於之前想要的熟悉水戰之人,隨著大野澤盜跖的降服,似乎已經不再迫切需要了。但邢敖知道趙無恤之後的戰略是控制濮水、濟水、大野澤的水域,甚至還想開通一條連接濮水和濟水的運河,將兩大水系在鄆城附近連接起來,使滿載瓷器和其他貨物的船舶可以方便地通往陶丘,再西進新鄭,南下商丘……

所以他決定一到吳國就先張羅此事,吳越之地別的不多,嫻熟水性和舟戰的人還不好找?

邢敖正想著,卻見趙無恤朝他招了招手,似乎是有事囑咐他。

……

“可與你阿姊道過別了?”

因為是在外面,邢敖不敢像平日一樣隨意,恭敬地回話:“唯,阿姊囑咐了不少事情,還為我準備了行囊。”

“善,我也有東西要給你。”趙無恤說完便解下腰間的少虡劍,鄭重地交付到了邢敖手中。

“君子,這!”邢敖一驚,隨即激動了起來,連忙跪倒在地,垂首接過了劍。

紅黑相間的雕飾劍鞘除去後,卻見此劍式樣古樸,長約兩尺半,寬約四分之一尺,脊在兩從間凹陷,從寬斜,前鍔狹。厚格呈倒凹字形,格飾錯金嵌綠松石獸面紋,圓形劍首飾雲雷紋,兩刃鋒利無比。

吳國人們都圍上來瞧熱鬧,屈無忌也在邊上看得眼熱不已,這是屈氏先祖巫臣在吳地所鑄的佩劍,經過數代人傳播後,陰差陽錯,卻落入了趙無恤的手中“代為保管”。

時至今日,此劍終於要回歸屈氏後人手中了麽?

“君子一諾,駟馬難追,我之前說過,這把劍遲早會還給你的!”

古人相信,劍是有靈性的,雖然沒巨闕劍因為厭吳王無德而逆流潛行入楚的誇張,但少虡因為近來幾年飽飲鮮血,先前久藏深埋的暗淡一掃而空,轉而變為耀眼的青金色光輝。

看著陪伴了他三年的老夥計,一向還算拿得起放得下的趙無恤竟也有幾分不舍。

但趙無恤也告訴自己別太在意,青銅的時代總要過去,後世漢代一把制式的鐵質環首刀,便能勝過無數青銅利器。

何況,在楚國和吳越之地,精致的鐵劍似乎已經開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