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該怪誰?

到了八月初,以上六邑大夫的反饋陸續傳了回來,面對齊人越來越熱鬧的治兵動作,對於趙無恤倡議的“聯防”之事,他們的反應各不相同。

像高魚、中都兩處,早在大半年前就和趙無恤暗通款曲,高魚的魚氏大夫是唯一一個出兵幫趙無恤圍剿盜跖的,他的領地又夾在廩丘和鄆城中間,兩家雞犬相聞,聲息互通,關系處得極好。

至於中都邑的宰予,他原本就是受趙無恤推舉才得到邑宰之位。此人在孔門弟子裏是個特例,有野心,有能力,在老師眼裏卻是個失敗的學生。

但這並不影響他為自己謀劃前程,在軍事上有武卒庇護,手下還有不少孔門弟子留下輔佐。所以中都去歲被盜跖破外郭後雖然殘破,大半年時間居然恢復得差不多了,這也證明了宰予的能力。

孔子不待見這位叛逆的弟子,但宰予自有靠山,他在無恤的再度推舉下,從假邑宰轉為正式任職。

宰予升遷,自然要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中都在政治上對趙無恤一向亦步亦趨,不知道的,還會以為無恤才是中都大夫呢!

這兩邑雖然不必直面齊人攻擊,其邑主卻第一時間答應,願意親至廩丘盟會。

但接下來,趙無恤收到的卻是須句城義正言辭的拒絕!使得這次計劃平添了幾分波折。

須句原本是個獨立小國,和任、宿、顓臾一樣,都是風姓太昊氏的後裔。進入春秋後任、宿陸續滅亡,只剩下須句和顓臾一西一東。他們理論上是子爵的夷人小邦,但削弱不能自守,實則是魯國私屬,不能與其他諸侯來往,每年都要向魯侯朝貢,滿足魯人“憬彼淮夷,來獻其琛”的虛榮心。

百年前,須句曾被邾國滅亡,須句子奔魯求援,魯僖公認為“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於是次年伐邾國取須句,讓須句子得以返國。

過了幾十年,倒黴的須句又被邾國所滅,這次是亡得幹凈了。魯文公再次奪回須句後,就幹脆讓自己的兒子做大夫,所以須句大夫也是魯公族。

須句在西魯位置最為靠北,它位於濟水、濮水下遊,也就是後世的梁山泊一帶。地勢較低,一旦到了雨季,周遭常常會變成濕地沼澤。

正因為這糟糕的交通狀況,讓這個小不點能保持獨立千余年。雖然齊人的東阿、平陰之師朝發而夕可至,往年卻不太樂意走須句的爛泥路,更願意繞道秦邑,先至廩丘,再攻打鄆城等地。

須句的這種地形極易防守,它好歹曾是一個子國,都鄙共有戶數四五千,若是全民動員,一師之眾是拉得出來的,也是趙無恤最希望爭取的一家。

但讓他失望的是,須句大夫生性多疑,平日行為就極為乖張孤僻,窩在領地裏悶悶不樂,總覺得有人要謀取他的祖地。過去趙無恤送去的禮物便總得不到回饋,此次更一口回絕!

收到信後,看著那高高在上的語氣,無恤氣極反笑:“須句大夫自視甚高,自以為是魯文公之後,看不起周圍的鄰居。覺得就算齊人來了,礙於周邊的湖沼也奈何他不得,反倒會先攻打其余幾邑。聲稱除非讓他這個公族做主盟之人,否則不願屈尊於我之下。”

西魯聯防之事,前提條件是以趙無恤為首,這點絕不容於動搖,所以趙無恤也不打算示弱。理論上,須句大夫的身份地位和他是相當的,無恤拉攏諸邑聯防的借口“小師,蒞戮”本就十分勉強,無法逼須句加入聯防計劃。屆時各自為戰,這種以鄰為壑的舉動,只能日後再與他算賬了。

希望到那時,須句還沒被齊人攻破,雖說那裏有湖澤作為屏障,但連邾國、魯國都能兩度破城來看,其實一點不保險,只是可憐須句的蕓蕓眾生。

不過好在其余三個邑秦、範、郿陸續同意了這份《西魯聯防》的提議,所謂的聯防,就是各邑主政之人歃血結盟,共享情報,邑兵歸趙小司寇統一指揮,讓魯國西鄙聯合起來,好渡過此次危機。

三桓各自為政,對西鄙的不管不顧讓大夫和邑宰們傷透了心,他們原本一盤散沙,打算能抵抗則抵抗,不能抵抗則請降,誰料趙無恤這邊卻給了他們最後的希望。

因為就算投降,也不一定能保住領邑,齊侯那邊也有一堆士人眼巴巴等著拿封地呢!

……

就在“西魯互保”之事順利發展的同時,公西赤這些天卻過得不太舒心,在趙無恤手下做家臣就這點不好,他總會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問題。上次是竹簡紙張之爭,這一次,則是無法逾越的道德障礙。

公西赤字寫得好,所以往常趙無恤要寫奏疏,一般都召他去撰寫,這次也不例外,但無恤口述的內容卻讓他停住了筆。

無恤問道:“子華,是我的話有何不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