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遼代的一塊木頭

1948年,梁思成在美國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顧問。這年春天,國立中央研究院選出首屆院士,梁思成以“主持中國營造學多年;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物,實地搜求,發現甚多”的業績,高票當選。“同榜翰林”中,有與他在抗戰中一路結伴逃難,最後流寓李莊的老朋友傅斯年、陶孟和、李濟、李方桂、董作賓等,還有他的胞弟梁思永、摯友金嶽霖。他們中或已定居美國(如趙元任、李方桂等),更多的人則在撤退台灣和留在大陸之間徘徊不定。當時,費正清夫婦和一些美國朋友勸梁思成:“北平保不住了,共產黨來了。看來台灣也不保險,還是把全家接到美國來吧?”梁思成輕松作答:“共產黨也是中國人,也得要蓋房子。我還是為新中國的建設出力吧。”

兩年前(1946年)的10月,結束戰時苦難歲月,剛回到清華園的梁思成便接到耶魯大學的邀請,赴美講學。他帶著《中國建築史》和同時完成的《中國雕塑史》的書稿、圖片,以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向世界建築學界介紹中國的古建築。他列舉了北京的故宮和天壇、山西的應縣木塔和佛光寺等處。佛光寺是在盧溝橋事變的前十多天,梁思成林徽因帶著助手莫宗江等,在山西五台山的一處荒野,一個叫豆村的地方發現的。那座唐代寺廟,萃集了佛殿、塑像、繪畫和書法等藝術。梁思成講演的豐富內容和精湛分析,博得了國外同行的崇敬和贊揚。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古代文化瑰寶也在美國產生了影響。梁思成被指名為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設計咨詢委員會的中國代表,將與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等人一起同室共事。

1947年,梁思成(左三)在美國紐約與國際著名建築師一起討論聯合國大廈設計方案。

梁思成訪美期間,開始為祖國的戰後重建作準備。他把日程排得很滿,馬不停蹄地考察美國的建築教育,訪問著名大學的建築系,結識了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大師。1948年他出席普林斯頓大學“遠東文化與社會”研討會,發表了《唐宋雕塑》和《建築發展》兩項學術報告,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授予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這些遲到的桂冠是名至實歸。在我國古代,建造房屋等土木工程活動,歷來被視為“匠人之術”,施工要訣僅憑師徒言傳身教,罕有文字記載。因此,直到19世紀,西方學者描繪的世界建築體系大樹,主幹是希臘、羅馬建築,以及由此派生的體系。而遠東中國和日本的建築,不過是旁枝末節。20世紀20年代梁思成留學哈佛時,就決心寫《中國建築史》。戰前,他與夫人林徽因帶著助手,跑了兩百多個縣,實地精細地研究了兩千座古建築。戰爭中,一路西遷,由長沙而昆明,最後落籍四川南溪縣李莊鎮,度過了艱難的六年。訪問過李莊的費正清曾感嘆道:“我為我的朋友們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所表現出來的堅忍不拔的精神而深受感動。依我設想,如果美國人處在此種境遇,也許早就拋棄書本,另謀門路,改善生活去了。”梁思成與林徽因在長江邊上的李莊,重新聚合了星散的中國營造學社同仁。在茅屋油燈下,梁思成在林徽因、莫宗江、盧繩等人的協助下,捧出了由中國人撰寫的第一部《中國建築史》。

戰後,林徽因從西南回到北平,被清華大學聘為一級教授。盡管重病在身,她仍同許多教師一起傾力籌創初生的建築系。梁思成從美國回來,買了許多書,包括戰後美國出版的關於都市規劃方面的新著。帶著建築教育和城市規劃的新思路,梁思成將城市設計的概念首次引入這個新興的國家,決定將清華建築系改名為營建系,並設立建築組與市鎮規劃組兩個專業。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們準備描繪出新的藍圖,最為關注的就是所在的這座千年帝都。美國建築學家貝肯在《城市建設》一書中贊嘆道:“在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單項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這個中國城市是作為封建帝王的住所而設計的,企圖表現出這裏乃是宇宙的中心。整個城市深深沉浸在禮儀規範和宗教意識之中……它的設計是如此之傑出,這就為今天的城市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寶庫。”1

梁思成在李莊寫成的《中國藝術史建築篇》手稿,出版時易名《中國建築史》。

1948年年底,中共開始部署平津戰役,決定爭取和平解放北平,萬一非打不可,也要全力保護古建與文物的安全。戰前,毛澤東曾向前線指揮部發出指示電,“請你們通知部隊,注意保護清華、燕京等校和市郊名勝古跡等”。一天,兩名年輕的軍官在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張奚若的引領下,來到清華園新林院8號梁林寓所,他們拿出一張北平城的作戰地圖,請梁思成標出重要的古建築。他們告訴梁思成,此圖作為攻城之用,寧願多流血也得盡可能保護古建築。二戰中,梁思成曾為盟軍的大反攻繪制過古都、古建和文物保護地圖,也許這些軍人是領命而來。這正是梁思成日夜擔心的事情。他立即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