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隨春草綠 緣定山坳間娶在李莊的學者

香樟豆,圓又圓。研究學問不值錢。
來到李莊四年整,沒人問俺熱和冷。
光身漢,下決心,娶個太太待俺親!1

這首《香樟豆謠》的作者董作賓是個恂恂儒者,寫的是20世紀40年代一群青年才俊流寓李莊,在當地婚娶的浪漫故事。那時,遷到李莊的中研院史語所與社會所、中博院、中國營造學社以及同濟大學有數以千計的年輕人,其中多已到了婚齡,甚至老大不小。在那個孤寂沉悶的環境中,男女青年的彼此相遇有如涸轍之魚,而藏在心靈深處的苦悶就是汩汩長流的清泉。於是,盡管是戰時他鄉,但還是有人敢把情絲系於這塊土地,也有當地姑娘敢把繡球拋向那些外鄉的先生。

山茶花,朵朵紅。三院學士最多情。
折一把茶花求婚去,第一個成功是逯卓亭。

詩中的山茶花,代指史語所歷史組,即“三院”駐地,因房子年資淺,當地人又叫“新房子”。院內有兩株大紅山茶,茶花從秋冬一直開到暮春,又名“茶花院”。“卓亭”是史語所助理研究員逯欽立的字。

1941年3月,春到栗峰,桃花盛開。右起逯欽立、董作賓、陳啟華等。

逯欽立是山東巨野人,1939年畢業於西南聯大中文系,隨即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在同學何茲全夫人郭良玉的記憶中,這位同鄉“木訥質樸,但聰明過人”。1940年,他去李莊繼續研究生學業,他在9月25日給傅斯年的信中談道:

生於九月十二日離滇,十八日到達李莊,沿途托庇,順利異常。抵此後,承董代所長及丁、汪等先生之照顧,食宿諸問題均已解決,敬祈吾師釋念為幸。……此地氣候近已涼爽,生之工作即可順利開始,吾師存藏陶靖節各集,生極須用,聞師將於十月中蒞此,希屆時能以此種書賜聞也。
又生離滇之時,曾與楊志玖、周法高二兄深談一次,楊兄處數接齊大延聘之信,許以該校講師職並研究所編輯員,而文研所則欲留作研究助教,楊兄念吾師擢掖之心,極願來此繼續所業,僅以薪遇和路費問題,稍涉躊躇耳!而周兄之離校或來此,所猶豫者也不外乎斯節。近不知彼等有信呈吾師未?2

逯欽立的去向,如信中所舉的同學楊志玖,也有多種選擇,他自願到李莊,是沖著史語所做學問的條件。逯欽立無負導師傅斯年的栽培,到李莊兩年後,北大文科研究所的修業畢業,留在史語所任助理研究員。除了業務上的收獲,還成功地俘獲了小學女教師羅筱蕖的芳心。

羅筱蕖人稱羅九姐,是鄉紳羅南陔的九女。她在晚年給弟弟羅萼芬的信中這樣回憶兒時:那時家境尚好,每到年底,打炒米糖、蒸黃粑、殺年豬。大年三十是祖父的生日,全家去石板田掃墓,擡著大豬頭。這時祖父墳地兩邊的紅梅、綠梅已經開了,墳前石桌石凳上擺滿了上供祭品……3抗戰期間,羅南陔出任國民黨李莊區黨部書記,參與了中研院與同濟遷來的籌備工作,如出面說服鄉紳及行幫組織,牽線房屋租賃,維護地方治安,斡旋原住民與遷入者的關系等。他有十個子女,有的加入國民黨,有的加入中共。羅筱蕖曾回憶五哥蒓芬(叔諧)對她的影響:

記得當年,五哥在智育小學教書,我跟他在一起有一年半,他幫助我讀書,領我參加民先隊抗戰劇團、晨呼隊。共產黨員金漢民、嚴亮綢等就在這時認識的。在這段時期我學了很多知識,懂得許多道理,能演劇、跳舞、唱歌,能宣傳、能講演。第二年就被抗戰劇團介紹到南溪縣政府管的戰時民訓督察室工作。這組織完全是宣傳抗日、組織民眾的領導機構,我剛到十六歲(並不是縣政府科員)就能同另一位女同事池夢漁把一個縣城的抗戰民訓組織起來,搞下去,這本領是君綠九哥和五哥培養支持得來的。4

後來,羅筱蕖從李莊去成都讀書,先讀華中會計專科學校,後讀西川無線電專科學校。學校遭日機轟炸,沒畢業,1941年又回到李莊,受聘為板栗坳栗峰小學教師。

板栗坳本彈丸之地,過去過來就那麽幾個人。此時,一個清純活潑的女子闖入逯欽立的視野,很快他就開始狂熱地追求這位年輕女教師。六十多年後,我曾聽當事人細說原委:

那時牌坊頭有個大禮堂,單身漢在那裏吃飯,我們在旁邊上課。逯欽立也天天在那裏吃飯。他住的老房子,屬第一組歷史組。他時常在我們教室外轉悠,我也明白他的心思。他有時就在教室的黑板上畫畫,畫馬還畫得很好。他在黑板上畫屈原,我問是誰畫的,梁柏有(梁思永的女兒)說是逯先生畫的。我每天到校早,其他老師多有家屬太太,事多。一次他畫我的像有意放在黑板上,我把畫收起來,後來就有了第一封信。梁柏有也給我轉過他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