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顛沛流離

慈喜的車隊,由於事先預備充分,走的時候,倒是沒什麽意外。部隊既有開路先鋒軍,又有護軍,復有殿軍,前後隊伍整齊的很。雖然沒有打出旗號,但是這麽多部隊隨行,本身就很顯眼。

等到出了京城,端王等人就敢打出太後的旗號,有了名義,路上就有虎神營、後軍、左軍的潰兵陸續加入,部隊的規模逐漸龐大起來。隨後就是文武大臣,得知太後所在之後,越來越多的臣工,帶著家眷前來保駕。

扶老攜幼,趕著大車,拉著自己的財物及女眷,實在看不出他們有什麽保駕的能力。慈喜心裏有數,不過是圖著自己這邊有兵,可以保個安全。說是保駕,誰保誰很難說。但這是人心,這些人來投,說明還支持自己這個太後,絕對要優待,不能驅逐,因此都下旨勉勵。這樣一來投奔者越來越多,隊伍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以兩宮禦駕為核心,以部隊、家丁、護院等組成的武力,光是戰鬥兵,就超過了六千人。加上文武官員及家眷,這個數字還要進一步提升。如此龐大的人力,在讓人獲得了心理上安全感的同時,另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卻也暴露出來:糧水供應,已經出現困難了。

慈喜出宮,將宮中藏珍帶出大半,已經由韓榮押車,運往保定方面,秘密儲藏。她的車隊裏,又帶了大批珍寶及貴重字畫古玩,甚至還有一部分金銀。這些東西價值連城,自不必說,或許拿出一件,都能震動古玩界。可問題是,他們千算萬算,就是沒人算到要帶糧食。

洋人自津門方向殺來,西行路上的衙門,並沒有被兵火波及,洋兵並沒有攻取那些地方,衙門還在運轉。聖駕所至,皇差是不可推卸的義務,支糧支米,都不為難,是以她初時並沒有在意。可是等到隊伍漸行到晚上,太監卻接連報來幾個很不妙的消息。

首先是因為飛虎團的肆虐以及洋兵即將到來報復的消息,讓沿途百姓大規模逃亡,加上之前被殺害的,京畿附近,竟然百裏無人。路邊草叢裏,總能看到累累白骨,讓人不寒而栗。

其次,就是官府方面,府縣官員,竟然攜印而走,蹤跡不見。以堂堂兩宮之尊,竟是見不到一個百姓,也找不到一個官員接駕。直到此時,慈喜才知道,事態並不像她想象的那樣盡在掌握,整個局面已經有些失控了。

官員們不肯支差,也是有道理的。自從飛虎團大興以來,京畿腹地,盜匪橫行,商賈的日子艱難,就只能遠走。或過長江,或往山東,市面蕭條,民生凋敝,民窮財盡,地方上正常的支應已經很為難了。

聖駕一至,兩宮要備旗漢全席,各位王公大臣要備一品鍋,幾千人馬要辦軍食馬幹,一算下來,就是幾萬兩的開支。

如果是在太平年月,地方官都以辦皇差為樂,花一萬可以報三萬,攤派地方,或是截留稅費,都是極大的收益。

可是,現在這個年景,士紳手裏也無銀錢,派捐派不下去,根本辦不起這樣的差。一個準備不周,輕者丟官,重者喪命,思來想去,只好帶著大印進京勤王。等到聖駕離開駐地,再行回任,總好過無力應承。

當然,他們能夠準確的得到消息,與事先有人特意通知,也不無關系。但不管如何,總之是這些人得到了情報,然後及時脫離,皇差就派不下去。

這一變化太出意外,沒有人辦皇差,就沒有酒席預備,這些人的飲食就大成問題。那些潰兵身上都帶著銀子,可是卻沒帶幹糧,只有武衛右軍身上有幹糧袋和水壺,如果征收軍糧,倒不至於讓兩宮挨餓。但慈喜知道,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體恤下情,安撫三軍,否則兵變一生,後果不堪設想。

自己只要開了吃士兵幹糧的口子,下面的王公大臣,必要變本加厲向士兵索取口糧。如此一來,軍心動搖,人生恨意,馬巍之禍就在眼前。她特意下了旨意,任何人不得討要士兵口糧充饑,自己帶頭挨餓,也不奪士兵之糧,違者立斬。

懿旨一下,右軍的軍心倒是穩定下來,可是到了晚上宿營時,前來保駕的勤王軍,卻跑了幾百人。這些無糧亂軍連夜前行,趁著聖駕未至,找到人沒跑光的村莊縣城,大搶大殺,奪取糧食銀兩。以殘酷的手段搜刮著所能搶得的一切,然後逃之夭夭。這支開路先鋒在前,聖駕再想找到人提供糧食,就更成了做夢。

除去糧食以外,更要命的是沒有水,往日在宮裏,香茗珍釀,都是尋常之物。可是現在,想喝一口水,都已經成了奢求。

沿途的井裏,基本都能看到赤身婦人的屍體,如何能飲?出宮的時候,後悔未將泰西香檳,貴州茅台帶出來,否則倒是勉強可以解渴。這時實在渴的沒有辦法,就只能由太監摘一些秸稈,放到嘴裏大嚼,以汁液權且解一時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