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替古人打抱不平(第2/2頁)

不留神腳下被朱肱踩了一腳,吃痛一縮,這才回過神來了,又聽到朱肱咳嗽一聲,道:“知秋,你就告訴他們嘛,順便我們也聽聽。”

在座的已經四周圍著的所有人,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身上。

葉知秋苦笑,他不是不想說,而是沒法說清楚。

《黃帝內經》所說的這句話“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以及“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都表達了一個意思,那就是心主神志。古人認為人的神志活動是歸屬於心的,同時,又與五臟都有聯系。《內經》認為,五臟都接受外界傳來的信息,但最終由心作出反應和判斷。雖然沒有完全否定腦於精神活動的關系,但是放在了很次要的地位。這可以從思想的思字,從心字底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另外,與人的思維情感有關的字,比如慮、怒、愁、念、恐等,都是心字底,也就是歸於心。所以,古人主流觀念認為,人的思想情感,都來自於心,而不是大腦。

這種認識一直延續到清朝,西學東進,西醫特別是現代解剖學的傳入,這種認識才受到了沖擊。以清代醫學家王清任的《醫林改錯》為代表的醫者,對《內經》的心主神志說提出了質疑,按照西醫解剖學的認識,提出了腦主神志說。

人的思維是大腦產生的,這一點現代人都知道,這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基本的人體生理學知識,但是,是否就要因此而改變已經流傳兩千年的中醫“心主神志”,而改成“腦主神志”說呢?這不單單是心和腦誰說了算的問題,而是涉及到中醫的整個理論框架體系問題了。

中醫基礎理論是建立在藏象學說基礎上的,在中醫藏象學說裏,每個臟腑都有獨特的含義,跟現代解剖學並不能劃等號,他不單單是解剖學中某個實質性的臟器,中醫的每一個臟腑,常常概括了西醫解剖學的多個臟腑的功能,所以,不能把中醫的臟腑跟西醫解剖學上的臟腑劃等號,要是這樣,必然得出中醫不科學的結論。要是非要按照西醫解剖學認識的臟腑功能來改中醫,那中醫的“腎藏精”就要改成“腎主泌尿”,“肝主疏泄”就要改成“肝主消化”,而“脾主運化”也要改成“脾主免疫”了。這樣下來,中醫整個體系將隨之崩潰,按照中醫藏象理論建立起來的理、法、方、藥,全部都亂了,都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中醫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的洗禮,治愈了千千萬萬人的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它的臨床療效就算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在治療許多慢性病疑難雜症上,有獨到的效果。它用一種獨特的具有濃郁中華文化氣息的思維方式來對疾病進行認識,來思考應該如何治療。這一套思維方法,雖然與現代解剖學或許有不同,但是,數千年的中醫歷史卻證明中醫是有效的,絕不能因為它有不同於西醫的地方,就全盤否定它的巨大作用。

而人是一個很復雜的生物體,人對自身的認識也是不斷前進的,人體很多復雜的結構目前的醫學根本還沒有認識到,比如心臟、肝臟等臟器移植手術之後,人的情志會因此改變,這是不是說臟腑也有對情志產生影響的地方,這個醫學課題已經越來越引起醫學家的重視。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中醫建立在藏象學說基礎上的獨特思維體系,是有他數千年無數成功的臨床實踐為依據的,不能夠因為於現代解剖學觀點的不同,而擅自改變它。

葉知秋在穿越之前的博士入學面試時,就曾經闡述過這個問題,想不到穿越到了一千年前的宋朝,又遇到了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