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2 反俄羅斯的民族主義

蘇聯是多民族國家,俄羅斯族被認為是其主要的、也是主導的民族,而俄語則是民族之間交往的語言。蘇聯曾有15個加盟共和國,20個自治共和國,8個自治州和10個民族區,一共是53個按照民族區域原則來劃分的行政主體。各民族的權利和資源條件各不相同,因此經常發生各共和國與中央之間的沖突。蘇聯解體後是按照各加盟共和國的邊界劃分的,而且有許多自治共和國和自治州之間裂痕日益明顯的情況發生。因此,許多研究蘇聯解體的學者將民族因素放在解體原因的首位,這也就不足為怪了。一部分學者認為,民族主義運動的主要推動力是民族知識分子,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是"民族官僚"。蘇共的正統思想,蘇聯的民族問題已經完全徹底地解決了,因此蘇共中央的各級機構中取消了從事民族問題的部門和設置,蘇聯科學院也只保留了一個蘇聯民族研究所。相反,像索爾仁尼琴這樣的蘇共反對派則認為,蘇聯內部的民族矛盾要比沙皇俄國時期尖銳激烈得多。然而,我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極其錯誤的。

80年代末在蘇聯興起的民主化和公開性為自由談論民族問題和成立民族主義團體提供了可能。如此一來很快就發現,只有波羅的海三國、格魯吉亞和烏克蘭西部的知識分子、民族精英和多數普通群眾具有強烈的獨立願望和獨立意識。然而即便在這些地區,也並沒有產生通過激進手段從蘇聯分離出去的願望和可能。在波羅的海國家和烏克蘭西部存在著強烈的反俄羅斯的民族主義,而格魯吉亞的民族主義主要是針對奧塞梯人和阿布哈茲人的,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之間的敵視是由於納戈爾諾一卡拉巴赫地區的矛盾,摩爾達維亞和塔吉克斯坦的緊張局勢也只是國內的沖突。在蘇聯時期,各加盟國共和國和各民族行政主體都派代表參加了蘇聯前幾次的人民代表大會和蘇聯最高蘇維埃的會議,最激進的民族團體的代表提出的要求也無外乎是在統一的國家框架內擴大經濟獨立性。在此情況下,形成了對於小的要求國家給予小的讓步這樣的戰術。1990年,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規定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辦法和程序的專門法令,該法令規定國家獨立必須經過全民公決,必須有2/3的法定多數公民投票贊成,這樣五年之後才可以與蘇聯"文明離婚",五年期限到期之前還要進行一次全民公決。在制定和研究該法令的時候,我們確信,最先使用這個法令的只會是波羅的海國家,然而1990年末出現的經濟危機和改革的失敗改變了其他加盟共和國多數人民的心理。與民族主義隨之而產生的還有分立主義,甚至在俄羅斯的一些地區也出現了分立主義,先後出台了"烏拉爾"、"西伯利亞"和"濱海邊疆"等共和國的獨立計劃,還出現了韃靼、車臣、圖瓦、卡爾梅克的獨立運動,其中多數地方區的分立主義和民族主義都是非理性的和情緒化的,因為這些要求完全獨立於中央,地方並不作為獨立的國家存在。因此我們看到,並不像一些"改革設計者"所認為的,是民族主義運動和分立主義導致了改革的失敗。恰恰相反,正是改革思想和設計的失誤、國內的經濟和金融危機、政治意志的喪失,以及國家和蘇共中央政權的癱瘓助長民族主義和分立主義的勢頭。隨著蘇聯經濟狀況的不斷惡化,產生了這樣的幻想,認為只要從莫斯科獨立出來,那麽人民的生活就會安定而富足。在1991年12月的全民公決中,投票贊成烏克蘭的獨立不僅是烏克蘭族人,還包括多數俄羅斯族人。各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的多數人認為,他們給予的要比從大鍋飯中得到的多,他們認為,在獲得自主分配本國財富的可能後,獨立的國家將生活得越來越好。誠然,蘇聯的所有公民在過去的年代為了滿足帝國野心和軍備競賽不得不納貢,很少有人明白,在不毀滅整個國家的情況下可以大幅度減少這樣的納貢。在蘇聯解體之後的幾年裏,從前蘇聯誕生的各個獨立國家認識到建立自己的軍隊、特工機關、海關、外交和其他許多機構與部門的必要性,許多人開始漸漸意識到,普通老百姓還是生活在獨立前的蘇聯會比較舒適和安全。蘇聯解體之後,外高加索和中亞的哪個國家生活變得更好了呢?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獨立之後,普通百姓又得到了什麽呢?許多獨聯體成員國甚至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本國民族文化、語言和教育的發展,他們的文化不但沒有發展,相反卻退化了。在各國中最有影響、最具規模的民族陣線運動,比如格魯吉亞的"人民陣線"、"魯赫"、"圓桌",以及立陶宛的"薩尤季斯",目前都已被排擠到了第二或第三的位置,有的甚至已從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徹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