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鐵馬冰河(1943年5月~1943年12月)(第2/9頁)

1942年3月1日,蔣介石飛抵緬北臘戍,看著自己的部隊入緬蕩寇,並召開了中美英軍事會議,羅卓英、杜聿明、甘麗初、張軫以及英國有關將領出席。在這裏,蔣介石第一次見到了史迪威。

開完會,蔣介石飛往昆明,從那裏轉赴重慶。除蔣介石和機組成員外,當時機上還有宋美齡、侍從室第一處處長林蔚等五人。由於日軍已攻入緬甸,為縮小目標,專機是單飛的,沒任何戰鬥機護航,但這樣做十分冒險。

怕什麽來什麽!升空後沒多久,就接到地面英國人發來的電報:“在你們身後,有37架日軍飛機正尾隨飛行,相距約20公裏。”

機長腦門上瞬間就滲出一層汗珠,猶豫片刻後他將險情告訴了蔣介石。

蔣聽後問了一句:“還有多長時間到國境線?”

機長回答後,蔣介石便叫他自己處理。從不幹涉飛行是蔣介石的一個原則,當然,他想幹涉也幹涉不了。機長除了叫飛機爬高加速外,沒別的辦法。同時,開始給大家分降落傘。6個乘客,只有5個降落傘。宋美齡的隨從蔡祺貞就分不到了。

後來宋美齡回憶:“我的女侍開始哭了,我告訴她不要擔憂,我說降落傘的設計可以載250磅,我們兩個合起來還不夠那個重量。我說,如果我們跳傘,我們可以互相緊緊抱住,兩個人同用一個傘飄下去……”

這是比武漢會戰那次更要命的遇險。

與敵機相距20公裏,這個距離放在地面看來很遙遠,但在天空中,那就是一會兒的事兒。而且,緬北都是崇山峻嶺、密林深谷,就算跳了傘,也無法保證安全無恙。但不跳傘,一旦日機逼近,必定機毀人亡。

日機逼近了,但還沒到能開火的距離。就在千鈞一發之際,一大片烏黑的雲層出現在飛機前下方。驚喜的飛行員駕機急速下降,一頭紮入烏雲中。後面尾隨的日機見失去目標,而且已接近中國雲南邊境,於是集體轉向,掉頭飛回去了。

只說中國遠征軍。

遠征軍的前鋒是杜聿明的第5軍,第5軍的先頭部隊則是戴安瀾的第200師。

仰光陷落的前一天,戴安瀾帶著部隊趕到小城同古,以掩護遠征軍主力在同古以北的平滿納集結。此時守備同古的英緬軍已經撤走,而第5軍後續部隊又跟進緩慢,且右翼英緬軍又不斷西退自保。第200師頓成孤旅。

這時,日軍第55師團的兩支聯隊已包圍上來!

在第三國,中日兩軍又交手了。在隨後12天的廝殺中,第200師跟鬼子打了個平手。對日軍來說,這是他們攻入緬甸乃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東南亞遇到的最激烈的戰鬥。但由於缺乏友軍配合,第200師實際上是勞而無功的。

為了保護部隊,杜聿明在沒得到史迪威和羅卓英同意的情況下,令第200師撤出同古,並希望在平滿納進行會戰。

對於杜聿明的擅自撤軍,史迪威感到無法接受,在飛到重慶向蔣介石匯報戰情時,他表示自己並沒獲得實際指揮權。蔣介石則向其保證今後將領們一定會服從他,隨後帶著史迪威飛抵曼德勒,在這裏再次召開中美英軍事會議,布置杜聿明構想的平滿納會戰。史迪威開始倒是認同杜聿明的平滿納會戰,這個沒什麽作戰經驗的美國人也想趁機露一手,但英國人只關心如何把部隊安全地轉移到印度。結果,一味自保的英緬軍不斷西退,使第5軍主力右翼的暴露面更廣,而左翼的中國軍隊又被日軍突破,平滿納會戰最終成為紙上談兵。史迪威又籌劃了曼德勒會戰,但這個計劃因被杜聿明認為不具有操作性而不了了之。

就在這時候,日本人的曼德勒殲滅戰卻開始了。

4月初,飯田祥二郎跟隨牟田口廉也第18師團進入同古。

挑起七七事變後不久,牟田口即晉升少將,任關東軍司令部部附、第4軍參謀長,1941年春出任第18師團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率部攻打馬來亞半島,現在又轉向緬甸作戰。與牟田口同來的,是日後在滇西給中國遠征軍造成極大傷亡的第56師團。

飯田的作戰計劃是:以第33師團為左翼,攻取仁安羌後,向曼德勒以北迂回;以第18、55師團為中路,直逼緬甸中部的交通樞紐曼德勒,與進行迂回的日軍一同將中英軍隊圍殲於曼德勒;又以第56師團為右翼,作為奔襲部隊,去占領緬北的臘戍(中國遠征軍歸國之路上的要點),尋機攻入中國的雲南。

在日軍攻勢下,西線英緬軍一路後退,被壓制在仁安羌一帶。此地位於曼德勒西南217公裏的伊洛瓦底江畔,在緬語裏意為“油河”,事實也是如此,仁安羌是緬甸重要的產油區。面對日軍的進攻,英國人向中國遠征軍呼救。4月16日,英緬軍第1師進入仁安羌,第17師和裝甲第7旅則進入仁安羌以東地區,並開始爆破當地的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