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危情之年(1942年3月~1942年9月)

遠征敗局

1942年春,窮兵黷武的日本在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印度支那之後,進入了泰國(1941年,日泰簽訂《攻守同盟條約》,泰國成為日本的盟國,亦向英美宣戰),隨後發起緬甸攻略。同年,山下奉文第25軍(高級參謀池谷半二郎,作戰主任參謀辻政信)在極短的時間內橫掃了英軍衛戍的馬來亞半島;本間雅晴第14軍攻占了美軍駐守的菲律賓;今村均第16軍攻陷了荷蘭軍隊守備的印度尼西亞。山本的聯合艦隊向印度洋出擊,擊潰了英國的遠東艦隊,並一度空襲了斯裏蘭卡。西南太平洋諸島,俾斯麥群島、所羅門群島、加羅林群島、馬裏亞納群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也被日軍一一占領,他們甚至開始窺視澳大利亞。

這一年,是中國抗戰非常困難的一年。

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以戰養戰,反而加大了對華北敵後根據地的封鎖和掃蕩。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就已經實施“囚籠政策”並推行“強化治安運動”了。岡村寧次出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後,更是極力推行“強化治安運動”。到1942年底,連續實施了五次,“治安肅正”作戰也上升為“治安強化”作戰。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1941年春,到戰爭爆發後的1942年冬,日軍對根據地進行的萬人以上的大掃蕩達27次之多。但即便如此,根據地的軍民仍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抗戰(後來,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決意攻打湖南常德,叫岡村寧次在稍後做好打通京漢線南段的準備,但岡村認為華北方面軍最重要的任務是跟八路軍作戰,故而對畑的命令置之不理,最後才勉強表示:如果非進行這個作戰,在派人修復黃河南岸霸王城鐵橋的前提下,還需增派一個坦克師團。從岡村的反應中,可側面看出八路軍在華北的活躍程度)。

在這一年,在敵後戰場,有三位著名的抗戰將領為國捐軀。

2月12日,曾經擔任東北抗聯第2路軍副總指揮的趙尚志,在戰鬥中重傷被俘,不屈殉國;2月17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副司令員兼第十三團團長包森(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陜西蒲城人)在河北遵化的一次激戰中為國捐軀;5月25日,八路軍副參謀長兼前方總部參謀長左權(黃埔軍校1期,湖南醴陵人)在日軍對太行根據地的大掃蕩中,為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而犧牲……

這些抗戰勇士都在前赴後繼中用自己的犧牲召喚著全國勝利的黎明。但在勝利來臨之前,仍要經歷最黑暗的時刻和最曲折的道路。

1942年的正面戰場非常暗淡:東南方向的浙贛會戰一敗塗地;西南方向,國境之外的中國遠征軍則付出了更慘重的代價。

先看一下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之由來。

1942年初,日本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0期,山口縣人)指揮第33師團(上高會戰先撤的那個師團)和第55師團由泰國攻入英國殖民地緬甸,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隨之跟進。英緬軍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眼看著日軍強渡薩爾溫江。3月8日,首都仰光陷落,英緬軍撤往仰光和中部城市曼德勒之間的同古。

緬甸出現危情後,忙著應對德國的英國根本無力在遠東作戰。倫敦的想法是放棄緬甸,隨後退守印度。但日軍攻占緬甸後,勢必窺視印度,對英國人來說仍不安全。在這種背景下,對中國一向不友好且懷有極大偏見的首相丘吉爾懇請中國出兵緬甸。當然,他也是有根據的,1941年底的12月23日,中英曾在重慶簽署過《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

對蔣介石來說,最終決定出兵緬甸,是因為如果日本人在緬甸得勢,中國唯一的國際運輸線滇緬公路必被切斷。基於以上戰略目的,蔣介石決定抽調杜聿明第5軍、甘麗初第6軍、張軫(保定陸軍軍官學校6期,河南羅山人)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1路軍(原計劃還要組建第2路軍,從印度支那方向進攻日軍,之後不了了之),叫中條山會戰失敗後轉任西安行營主任的前第1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掛帥。但此時有人稱衛跟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接觸頻繁,蔣又改變了主意,衛為避嫌亦辭職閑居成都。在這種情況下,第5軍軍長杜聿明被任命為遠征軍第1路軍副司令長官,率部先行入緬,司令長官羅卓英後至,遠征軍參謀長則是從美國剛剛抵達緬甸的中國戰區參謀長兼美國陸軍中緬印戰區總司令史迪威。

在此之前的2月初,蔣介石應英國人之邀訪問了印度。這次訪問使得中英關系似乎有接近的跡象,但後來的緬甸戰事告訴我們:並不是那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