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鮮 第一章 寶貝

秋風已經漸漸起了,天氣也漸漸有了一點寒意。朝鮮這個地方,度過了風潮激蕩,火星四濺的那個夏季之後,漸漸的也安靜了下來。

葉志超統帥的近萬淮軍精銳陸續抵達漢城,要劃分防地訊所。同時配合樸泳孝政府穩定漢城核心地帶的統治體系。僅僅是安頓是近萬淮軍大爺下來,就是很花功夫的事情。九月過後,北洋又續調了六千多人,近二十個馬步營頭分赴朝鮮,總兵都又調出來三個。朝鮮一時淮軍的將星雲集。各營新到,重新分配好處又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再加上北洋水師也指明了要浦山,仁川,江華島一帶作為水師基地。分設北洋所屬水兵訊守,秉承的理由就是近兩萬淮系大軍在朝鮮,北洋水師獨當水路補給重任,沒有一個基地配合,那是想也別想完成這重要的任務。為了爭這個訊地,和在朝鮮的陸師各營,還很鬧了一些明爭暗鬥出來。

大軍入朝,東亞局勢震動。世界各國也自然關注。李鴻章對各國宣稱的是他完全遵照的是中日天津條約所規定,中日兩國都對朝鮮安定負有保護責任。在日本牽涉到了朝鮮政變的時候,出動大兵安定朝鮮局勢,是完全合理合法的。一旦對日交涉結束,這兩萬大軍一定盡快回撤歸國。

兩萬兵擺出來,是清季罕見的大規模動員陣容了。而且這些部隊,還不是分布各地的那種防軍,是清季裝備最好,訓練最久,在直隸一帶等於是清國戰略預備隊的精銳營頭!更別說還動員了北洋水師這麽一支在東亞洋面可稱一流的近代艦隊護航和巡邏了。

清國上下,甚至有些國家的觀察員都認為,這樣的力量拿出來,除非日本決心在朝鮮和清國決戰,必然就如十余年前中日台灣事件一樣,以談判解決問題。朝鮮還不比台灣,通過黃海補給,加上北洋水師的力量,可以維持相當大的軍事存在。清國等於是擺出了內線作戰的態勢,以日本的國力,退讓是必然的事情。

事態的發展,和世人對情況的判斷大體一致。在朝鮮政變才發生未久的時候兒,日本調們極高,北京天津的日本公使領事同時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北洋通商大臣衙門氣勢洶洶的問罪。國內甚至開始了部分動員——至少是紙面上的。並且在國內報紙上面宣稱,這事情沒有談判的余地,也沒有交涉的必要,清國殺害了日本在朝鮮的衛隊人員,並且監視包圍了他們的外交機構,必須以實力體現帝國的意志!一時氣勢洶洶。

但是當清廷一宣布以李鴻章出任對日交涉全權欽差大臣,這位中法戰事之後,很有些灰頭土臉的鹹同最後一位重臣又躍上了舞台中央。日本的調門就先軟了一層,扭扭捏捏的答應和清廷在天津開始交涉談判。談判的要價一開始卻極高,清廷退兵朝鮮,朝鮮完全無武裝化,賠償日本在朝鮮損失六百萬兩關平銀,懲辦當事人,中日天津條約重訂,或者宣布朝鮮脫離清廷的藩國體系,或者宣布朝鮮為中日共同保護,兩國享有完全相同的在朝地位和利益。

李鴻章老而彌辣,一開始就派了九千精銳,全部水師入朝。老頭子這次拿出了死打硬磕的架勢,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徐一凡在朝鮮表現出來的強悍給刺激到了。這九千大軍一動,頓時就是國內一片叫好的聲音。出乎各國觀察家們的預料,日本態度立即就朝後退了一步,至少在交涉時出現在談判桌對面的飛鳥公使兼全權代表笑容多了不少。

日本要求的賠償的數量降到了二百五十萬兩關平銀,懲辦當事人變成了要求當事人赴日道歉。對於朝鮮脫離清國藩國地位也不提了,只要求中日享有共同利益,交涉結束之後,必須全部撤軍。

看到日本態度變化,北洋上下哪裏還有不明白了。第一支大軍發出去之後還不容旋踵,第二支六千陸師也調出北洋,再赴朝鮮。連拱衛水師的若幹完全西式訓練的水兵營,水雷營都調出來了!北洋所有能抽調的機動部隊,幾乎空國而赴朝鮮以南。在談判桌上,李老爵閣部堂也是寸步不讓,除了當事人可以赴日道歉之外,其他幾乎是寸步不讓。

第二批大軍續發之後,日本態度再軟。按照李鴻章電告朝廷的話來說,對於了結此事極是樂觀:“……日人不難漸就我範圍,彼之狡計全無所售。端賴太後及我皇上如天之鴻福。臣苦心經營北洋勁旅,水陸兩師操練垂二十年之功,告成於今日。渤海內外,已成深固不搖之勢……”

在中法戰爭之後,因為李鴻章主持和議,被朝野上下罵到臭頭。幾次退出北洋休息,他的協辦大學士也始終沒有更進一步,都是朝廷在壓制他的信號。李鴻章自己也明白他權太重,風頭太勁,一直在北洋自己的地盤上苦心經營,韜光養晦。看著朝廷扶植起一個個地方勢力分他的權,減弱他的影響。比如說兩湖張之洞,兩江劉坤一,甚至重用原來的湘系人馬。他和翁同禾之間帶著私怨的爭鬥也一直落在下風,在軍機幾乎沒有了他的代言人。朝野上下,都對淮系提防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