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大事年表(第2/3頁)

1928年: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征集該館3幅元代壁畫之一的《彌勒佛的樂園》。

20世紀30年代:勞倫斯·史克曼、普艾倫和喬治·凱茨旅居北京。中國藝術品收藏的黃金時代,包括征集龍門石窟的浮雕的行動。

1930年:中國頒布保護古物的法律。

1930年:洛杉磯博物館預付20萬美元購買馬特將軍收藏的陶瓷。

1933年: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在密蘇裏州堪薩斯城開館。史克曼將建立該館傑出的亞洲收藏。

1935年:鄧曼·羅斯去世。他的11000件藏品,包括重要繪畫和雕塑,入藏波士頓美術館(1500件入藏福格藝術博物館)。

1935年至1936年:倫敦伯靈頓宮皇家學院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美國博物館在其中大放異彩。

1942年:繼1935年奧托·伯查德的亞洲收藏在柏林被沒收、出售後,美國“敵國財產管理辦公室”批準拍賣日本山中商會的藝術品和資料。

1943年:格倫威爾·溫思羅普將其高古玉器、青銅器藏品遺贈給哈佛大學的福格藝術博物館。

1949年至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有關部門沒收了盧芹齋的古董店。盧芹齋退出古董貿易界。

1950年:明尼阿波利斯州藝術學院利用阿爾弗雷德·皮爾斯伯裏的遺贈,將自身建成亞洲藝術重要研究中心之一。

1959年:艾弗裏·布倫戴奇同意將首批藏品捐贈給舊金山市,條件是該市同意資助一家著名博物館予以展出。選民同意通過發行債券支付相關費用。

1961年: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和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來自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古代中國藝術展”。

1966年:舊金山金門公園的德揚博物館為布倫戴奇收藏開辟一個展廳。1973年,該館被合並為一個新館,重新命名為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1973年:經在美國法院對簿公堂,根據美國《禁止與敵國貿易法》條款,原屬於馮·德·海特男爵的13件亞洲藝術品,成為弗利爾博物館的藏品。1978年,它們正式成為該館的永久收藏。

1973年:在克利夫蘭博物館李雪曼率領下,北美主要博物館研究員和藝術史代表團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志著中美在合作政策方面進入緩和期。

1973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征購中國出生收藏家、鑒賞家王己千的主要繪畫藏品。

1973年至1975年: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近400件展品,前往華盛頓、堪薩斯城、舊金山和多倫多的博物館巡展。

1974年:亞洲協會(1956年由洛克菲勒三世創辦)在紐約的博物館開館,藏品由洛克菲勒三世及其妻子布蘭切特捐贈。

1974年至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在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和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巡展。

1981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征購約翰·克勞福德的書法繪畫藏品。

1981年:由布魯克·阿斯特資助的明代風格“明苑”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對外開放。

1982年:中國頒布《文物保護法》,將所有石窟、墓葬文物等列為國家財產。

1987年:賽克勒美術館在華盛頓開館,與弗利爾博物館緊密相連。

1992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新展廳開放,以展示赫伯特和弗洛倫斯·歐文捐贈的裝飾藝術藏品。

1996年:台北故宮博物院“中國帝國的輝煌展”,赴華盛頓、紐約、芝加哥和舊金山等地巡展。

1997年:保羅·辛格(Paul Singer)將其收藏的大量高古青銅器、陶器遺贈給賽克勒美術館。

1998年:布魯斯和露絲·代頓,向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捐贈清代“謙益堂”,包括書房和庭院。

2000年:佳士得、蘇富比在香港聯合拍賣中國宮廷藏品,包括3個圓明園青銅獸首,均被保利集團拍下,在其新博物館中展示。

2003年:清代徽商住宅“蔭余堂”在馬薩諸塞州塞勒姆市的皮博迪博物館對外開放。時任該館研究員的南希·白靈安與中方協商達成協議,將其整體遷至該館復建,使其成為博物館最吸引人的展品。

2005年:北京設立收復文物項目,旨在確定1860年至1949年期間中國流失的博物館級藝術品。

2009年:美國國務院批準與中國簽署《備忘錄》,限制中國250年以上歷史文物進口美國。

2009年:巴黎拍賣伊夫·聖洛朗收藏。中國抗議拍賣兩件從圓明園掠奪的青銅獸首。拍賣繼續進行,但是,競拍獲勝者是中華國寶基金會的蔡銘超,他拒絕付款。後來,擁有佳士得拍賣行的法國商人皮諾將兩件獸首捐贈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