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第2/2頁)

本書體現了中國遭受“三座大山”壓迫的百年屈辱史。今天,同胞們正以史無前例的規模走出國門,放眼世界,許多人與本書涉及的流失中國文物有約或偶遇。對待流失中國文物,目前有兩種頗為流行的觀點:一種是義憤填膺,隨時強烈要求西方歸還所掠奪的中國文物,認為回來就好,哪怕是巨資回購;另一種觀點認為,流失文物在西方受到了良好保護,對弘揚中華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繼續留在國外挺好。後一種觀點,或許夾雜了某些情緒,對中國文物至今仍在非法流失的現狀不滿,恨鐵不成鋼。

顯然,人們對文物返還問題爭論不休的原因很多,其中關鍵,是難以定性當時文物離開原屬國的方式,即它們屬於非法掠奪、流失,還是正常交易、合法離境。有的不言而喻,更多的是由於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模糊不清;各國會繼續為自身利益各抒己見,很難達成共識。

不久前,法國因館藏中國文物被盜事件,無限期關閉了楓丹白露王宮的中國館,是否再對公眾開放不得而知。那種狀況發人深思。多年以來,法國人曾以那裏收藏中國圓明園被掠奪文物為榮;現在,那種榮耀感正在消退,法國公眾也開始反思侵略掠奪他國文物的歷史。對前往法國的中國遊客來說,在那裏看到流失的中國文物,心裏一定是五味雜陳,過去的傷心事,肯定會影響出國旅遊的興致和對法國的好感。當然,類似情況還會在西方其他有關國家出現。

此時出版此類譯作,對中文讀者可謂恰逢其時。相信中文讀者通過閱讀本書,會更多了解、思考中國流失文物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公眾對此問題的認知和態度,對推動開展相關工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我請女兒合譯了本書。我一直相信散養,從不嘮叨要求她好好學習。此次合作,讓我對她的中英文水平刮目相看。後生可畏,一代更比一代強。有些事情,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女兒的成長,代表了一代新人的進步成熟,讓父輩人對中國的未來,有了更多信心和期望。

在此衷心感謝原著作者,感謝他們在一個可能屬於費力不討好的領域刻苦鉆研,為讀者奉獻了一本如此有意思、有意義的專著;感謝中信出版社的李楠女士,她的積極支持,保證了本書中文版的順利出版。

最後,雖然譯者在翻譯時盡心盡力,因能力等所限,譯文肯定存在不準確、錯誤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張建新

2016年5月底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