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第5/6頁)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他又說,天下的貨物有很多不是秦國出產的,卻都值得珍惜;天下的人才有很多不是秦國土生土長的,卻都願意效忠秦國。當然,各位會覺得怎麽可能呢?不是你國家的人怎麽可能真正效忠你呢?

說句實在話,來秦國的這些外國人,當然都不是為了愛國而來的。講穿了,如果他們愛自己原來的國家,他們就不會來秦國了。這些人千裏迢迢來秦國做什麽?無非就是為了取得功名利祿,希望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已,這就是他們效忠秦國的原因。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秦王不是想統一天下嗎?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讓秦國越來越強大,讓別的國家越來越衰弱。但今天你卻要把原本可能是你臣民的人才趕走,讓自己一天比一天衰弱,讓你的仇敵一天比一天更加強大,這不就是“內自虛”嗎?

而這些被你趕走的人才,個個心中必然對秦國懷抱怨恨。這是理所當然的,誰會對趕自己走的國家沒有怨恨呢?這些人才將來在各國中如果登上了高位,執掌了大權,必然會想辦法報復秦國。這樣的話,現在的逐客就等於是在樹立一個個對秦國有怨恨的仇敵,這不就是“外樹怨”嗎?

“內自虛而外樹怨”,不但在外面樹立了更多的敵人,更使得內部因為缺乏人才而衰弱,“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秦國當年如果真的逐客,那麽不要講完成統一天下的事業,秦國能不能保住原本的強大都是個問題。

中國人自古認為,想要爭奪天下,就必須先爭奪人才。楚漢之爭,項羽一開始明明強於劉邦,為何最後卻是劉邦獲得勝利?其中固然有各種原因,例如時代的原因、時機的原因、地域的原因等等。但從傳統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用人”。韓信、陳平、張良都曾先後在項羽底下做過事,項羽既不能用他們,又不能殺他們,最後還把他們拱手讓給敵人去用,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項羽必敗無疑。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

李斯再一次說服了秦始皇,不但逃過了被趕走的命運,還讓自己的官運更加亨通。從這裏就可以看出,說服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清楚掌握那個人到底想要什麽。秦始皇年輕時一心想要的,就是完成統一天下的歷史偉業,誰能幫他做到這一點,他就聽誰的。不管什麽樣的阻礙,都要為這個目標讓路。

從鄭國的結局,也可以看出這一點。秦王本來想殺鄭國,但鄭國卻對秦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什麽意思呢?鄭國的意思就是,他雖然是真的間諜,但也是真的水利工程師啊!這個計劃不是假的,完成後真的對秦國有利。最後秦王不但讓鄭國完成了這個灌溉計劃,還將它命名為“鄭國渠”。這才是包容天下人才的胸襟,關中也因此成為年年豐收的沃野。

李斯因為清楚秦王想要什麽,所以他的勸說才能成功。但這個故事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一旦被人清楚掌握了你要什麽,人家要說服你就太容易了。

二十余年,竟並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夷郡縣城,銷其兵刃,示不復用。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後無戰攻之患。……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書。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想必各位都很熟悉這些史事,在此就不再多說。可是請各位注意最後這五個字:“斯皆有力焉。”什麽意思?這一段就是告訴各位,秦始皇所做的好事都和李斯有關系,但秦始皇所做的每一件壞事也都和李斯有關系。秦始皇一生的功過,可以說與李斯密不可分,李斯絕對脫不了幹系!

按現代史學的寫法,李斯既然有這麽多功業,當然應該詳加描述。但太史公並不如此,他對李斯的功業輕描淡寫,卻對李斯的心路轉折濃墨重彩,因為這才是他的重點。

李斯得到了秦始皇如此信任,甚至任命他為丞相,在秦朝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們再看看,下面會如何發展。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鹹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

李斯的大兒子叫李由,李由是三川郡的太守。三川郡位於今日洛陽盆地一帶,是周王東遷後的所在地,不僅富庶繁華,更是秦國東出之要道。始皇把這麽好的地方給了李斯的兒子去做郡守,可以看得出他對李家是何等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