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第6/6頁)

還不只如此,李斯家每一個兒子娶的都是秦國的公主,李斯家每一個女兒都嫁給秦的公子。各位由此就可以看出他家富貴到什麽程度,和秦國宗室的關系密切到什麽程度,秦始皇喜歡他到什麽程度。

李由有一次剛好告假回到鹹陽,於是李斯在家中舉行歡迎酒宴,朝廷所有的部門首長都來祝賀,門口的車騎多到數以千計(不知道李斯家附近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停車空間)。這和今天那些名流富豪結婚,飯店門口的豪華跑車可以排到幾條街以外是一樣的盛況。為什麽這裏不寫“百官”而寫“百官長”呢?因為官職低的官員還擠不進去。

看見這樣的盛況,李斯的心中又做何感想呢?

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這是李斯一生的第二次嘆息,我們來看看他為什麽有如此深長的嘆息。

李斯說:“唉!我曾聽我的老師荀子說過‘物禁太盛’。”這是真正的中國思想,中國人相信什麽事物到了頂峰後,接下來就要衰落。盛極則必然會衰,所以當我們說一個人已經走到一生頂峰時,就代表接下來他要走下坡路了。

“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

李斯接著說:“我李斯不過是出身於楚國上蔡街巷中的一個普通老百姓而已,陛下其實不知道我的資質駑鈍、才能低下,將我拔擢到這樣的地位。”什麽地位?丞相的地位。這當然是自謙的話,秦始皇又不是昏君,你李斯還叫資質駑鈍、才能低下的話,天下就沒幾個資質聰穎的了。

“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

李斯又說:“如今在秦朝已經沒有臣子的地位比我更高的了,可以說是榮華富貴無人可比。”富與貴不同,富是有錢,貴是有地位。記不記得前面跟各位說過,李斯一生的心願是什麽?他說:“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與卑賤相對的就是高貴,與窮困相對的是富裕。李斯不論是在富上還是在貴上,都已經到達一生的頂點了。也就是說,李斯一生的心願,這一刻通通都已經達成了。於是他開始擔心,擔心什麽呢?

“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什麽叫稅駕?馬拉著車往前跑,越跑越快,越跑越快,怎樣才能把這個車給脫下來,讓這個車能夠停下來?李斯已經達到了他一生的巔峰,可這匹馬還沒有停下來,他非常害怕,不知道未來該怎麽辦。

各位看到這裏可能會說,那還不容易,李斯大可以告老還鄉啊!問題是各位想得太簡單了,李斯一定不會這麽做。

人要如何給自己留退路?我們可以從張良的例子中得到啟示。漢初三傑中,韓信冤死,蕭何曾經入獄,只有張良面對多疑猜忌的劉邦和呂後,卻能取得他們的信任,最後全身而退。

原因何在呢?漢高祖取得天下、定都長安後,諸將人人爭功,希望得到更大的權勢和更多的財富時,張良卻做了三件事:

第一,聲稱自己身體不好,常常生病。

第二,宣告自己一心修仙,不關心人間的名利地位。

第三,他不只是說說而已,還閉關修煉,杜門不出。

身體不好,就難以領軍為官。一心修仙,就代表對人間的名利沒有興趣。杜門不出,不和其他功臣往來,就少了無窮是非。當別人都只想到“進”的時候,只有張良已經想到了“退”,所以才能明哲保身。

“怎麽退”從來就不是問題,問題是你真的“舍得退”嗎?

李斯這個人的心性,畢生所好就是富貴權勢。一個已經享受到富貴權勢的人,怎麽可能輕易放棄他所擁有的一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什麽是“戒之在得”?這是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戒之在貪”!到了李斯這個地位,他怎麽可能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勢?不要看他在那裏“嗟乎”,一副“喟然而嘆”的模樣,從那之後發生的事情就可以看出,誰敢跟李斯搶權位,他依然會跟誰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