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第3/6頁)

辭於荀卿曰:“……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在李斯看來,再沒有比地位卑賤更讓人覺得羞恥的事,再沒有比窮困潦倒更讓人覺得悲哀的事。所以李斯要什麽?他要的就是名利地位,他要的就是榮華富貴,他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這個。

李斯認為,一個人長久處在卑賤的地位、困苦的環境中,卻只知非議世人勢利,擺出輕視財富的模樣,還要說:“不是我能力不如人,是我不屑去做而已。”這不是一個有志之人的心態。因此李斯跟老師說,他將到西方去遊說秦王。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在李斯的心中,名利富貴比什麽愛國之心都重要。他到秦國去,將來就準備對付自己的國家,而他心中一點惋惜遲疑都沒有。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心性到底如何。

李斯的目標說穿了就是想要富貴,這也是今天大多數人的目標,其實倒也無可厚非。但一個人窮其一生只為了追求富貴,到底是對還是錯呢?或者說,追求富貴應該用什麽樣的手段呢?歷史學不講空話,任何道理都必須用具體的事例來加以驗證。我們就來看看,以李斯這樣的才智,用李斯這樣的方法,最後究竟會得到什麽樣的結果。

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

李斯原本打算到西方遊說的秦王,是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但計劃趕不上變化,他到秦國的時候,莊襄王剛好過世了。

莊襄王過世,繼位的秦王政才十三歲,尚未親政。當時秦國權勢最大的人是誰?就是丞相呂不韋。於是,熱衷名利的李斯立刻投入呂不韋的陣營中,成為他的門客。呂不韋發現這個人的才能非常高,因此任命他為郎官,隨侍年輕的秦王左右。

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

正因能夠隨侍秦王,李斯日後才有機會向秦王進言。

如果你是李斯,現在終於來到了秦王的身邊,有機會向他展現自己的才華,請問你第一件事想說什麽?

人和人的相遇,第一印象往往極其重要。秦王身邊難道沒有其他人才嗎?當然有。因此對李斯來說,機會可能只有一次。而遊說對方的真正重點,永遠不是你想說什麽,而是對方想聽什麽。

“……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並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叠興,更尊周室。”

李斯提出,當年秦穆公稱霸,最後卻沒有辦法東出並吞六國,究竟是什麽原因呢?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時”的問題。當時天下諸侯勢力尚強,周天子也還有號召力,所以先後有霸主出現,聚集天下諸侯尊王。如果當時的秦國貿然想要奪取天下,最後必然會招來列國圍攻的失敗結局。

“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

現在時代已經不一樣了,從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強秦以來,環顧天下,周天子已經沒有任何號召力,諸侯彼此兼並僅剩六國。秦國屢戰屢勝,諸侯都得向秦低頭,這樣的局面已有六代了。現在諸侯對秦的服從態度,猶如秦國才是中央政府,而諸侯只是地方官吏。

看到這裏,不由得讓人產生疑問。既然秦國統一天下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還有什麽好說的呢?而這正是李斯的重點。

“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李斯認為,此時以秦國的強大和秦王的賢能,對付東方六國就好像拿著掃把掃除灶上的灰塵一樣簡單,足以盡滅諸侯,成就帝業,統一天下。但這樣的好機會稍縱即逝,如果自以為秦國太強,就覺得不用擔心,大意懈怠,不急著完成統一的話,一旦等到東方六國又出現了賢明的君主,重新強大並再次聯合起來,到時要以一國來對付六個國家,就算你有黃帝一般的賢能,也不可能兼並天下了。

為什麽?因為如果你賢能而人家也賢能,別的國家不會甘心被你征服奴役。今天他們抵擋不了秦國,無非就是因為各國現在沒有好的領導者,才會人心喪盡。而此時秦國卻剛好有以強淩弱的態勢,加上賢明的領導者,這真是“萬世之一時”啊!

李斯清楚地看出了秦王的志向,敏銳地捕捉到了他的需要。各位看看這段話,不但說中秦王的目標(滅諸侯,成帝業),說中當今的危機(怠而不急就),還提出了解決的方法。解決的方法是什麽?就是一個字“快”!趕快把握這萬世之一時的良機,完成統一天下的事業,因此他說服了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