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悲痛的誓言(第3/6頁)

“如果有一個人,別人有才華就嫉妒他,千方百計地想要詆毀他;看到人家比自己更賢能,就處處設置障礙阻隔他,不讓主君或上司知道有這樣的人。這種人心中只有自己,無法容下別人比他更傑出。這是會使我子孫和人民不保之人,是對國家有危害之人!”

請問各位,秦穆公話中所說的“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究竟指誰而言?

這句話指的是百裏奚。

如果各位還記憶猶新的話,就會知道穆公是有感而發,他說的正是那位推薦蹇叔的百裏奚。百裏奚能夠容賢進賢,於是才有秦國的興盛;穆公不聽百裏奚的苦勸,於是才有殽阨的慘敗。

《尚書•秦誓》是穆公血淋淋的教訓,所以他諄諄告誡子孫,不要再犯他的錯誤。問題是,子孫會記得這樣的誓言嗎?

大約在四百年後穆公的子孫,也就是嬴政,明明知道李斯因為嫉妒而害死了比自己有才華的韓非,卻仍然決定重用李斯。為什麽呢?因為李斯才華出眾,能夠幫助始皇統一天下,所以始皇不在乎他的品德。

秦始皇對李斯百般的好,可以說就算他對不起天下人,也絕對沒有對不起李斯。結果等始皇一死,李斯為了自己能長保富貴,立刻聽從趙高的建議,背叛了始皇,害死了扶蘇,於是有了後來的一連串禍亂。可以說大秦不亡於胡亥,不亡於趙高,而正是亡於李斯。

祖先當年發下如此沉痛的誓言,而子孫卻根本沒有放在心上,穆公在地下若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擊敗晉國並不是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吞滅西戎才是讓他成為霸主的關鍵。秦和西戎的恩怨糾纏了數百年,當西周滅亡之後,其實不只秦國借此良機壯大,西戎同時也在壯大,雙方都在找尋機會,想要吞並對方。

時間回溯到《尚書•秦誓》的兩年以前,也就是秦國慘敗於殽阨的第二年,發生了一件足以扭轉雙方命運的大事。

戎王使由余於秦。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聞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

戎王派遣一位叫由余的大臣,出使秦國。這位由余的祖先原本是晉國人,後來逃亡到西戎去,因此他能說中原的語言。為什麽戎王要派由余來呢?因為他聽說穆公賢能,所以派由余來“觀秦”。

什麽叫“觀”?讀中國書,關鍵詞一個都不能放過。《論語》中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一般的白話翻譯大致都譯為“看他目前所做的事,看他所經歷過的事,看他事後的心情變化。人的真面目,哪裏藏得住啊!哪裏藏得住啊!”但試問,如果視、觀、察都是“看”的意思,那又何必用三個不同的字?

視、觀、察有何不同?其實“視”是一般地看,“觀”是全面地看,“察”是從細部仔細地看,三個字的功夫和層次不同。《易經》說“觀國之光”,就是指到外國要全面地看人家有哪些長處。我們現在常說的“觀光”一詞,正是由《易經》而來,只不過它原來的含義絕不只是出國遊玩而已。

由余前來,正是為了全面地看秦國有哪些長處和弱點,好替西戎提供情報。名為使者,其實就是間諜。試問,如果你是秦穆公,你會如何對待由余?

隱藏秦國所有的情況,不讓由余知道?或是把由余抓起來殺掉?坦白地說,在秦國現在的情況下,這都不是好主意。

戎王為何在這個時候派由余來?正是因為秦國前一年慘敗在晉國手上,戎王要一探秦國虛實,才能決定是否進攻。如果穆公隱藏秦國的情況,豈不讓戎王覺得欲蓋彌彰。如果把由余抓起來或殺掉,更是給了戎王進攻的最好借口。當年成吉思汗原本想與中亞大國花剌子模友好通商,結果花剌子模殺掉了他派去的使臣,於是成吉思汗盛怒之下發動戰爭,花剌子模便因此而亡國。

假如秦國還夠強,或許能夠借此誘敵深入,一舉聚而殲之,但現在的秦國實在不堪一戰。所以,秦穆公會怎麽做呢?

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

穆公反其道而行,帶著由余去看秦國壯麗的建築和堆積如山的物資,以顯示其國力的強大,希望讓戎王不敢輕舉妄動。結果由余的評論,卻出乎穆公的意料。

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

由余說:“這些宮室、積聚,如果是讓鬼神來營造,鬼神就會勞累不堪;如果是讓百姓來營造,也會使百姓受苦受難。”觀察一個國家的國力,最重要的是看國民是否富足,國民富足才能使國力生生不息。如果只是橫征暴斂,那不過是一時的強大,終究持久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