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悲痛的誓言(第2/6頁)

這一次,秦穆公終於打敗了晉國,洗雪了當年的恥辱。請問如果你是秦穆公,在成功雪恥之後,第一件事要做什麽?

舉國狂歡三日來慶祝?向晉國勒索更多的財富和土地?乘勝追擊並吞晉國?都不是。

於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

穆公從秦國渡河到了晉國,不是到占領的城池中巡視,而是專程到當年秦軍戰敗的殽阨去。去那裏做什麽呢?因為當年秦軍在殽阨戰敗,全軍覆沒,那些秦國的將士到現在都還暴屍荒野,無人埋葬(那當然,晉國人怎麽可能幫忙埋葬)。秦穆公特意去這一趟,就為了給當年秦軍陣亡的將士們舉行喪禮,為他們痛哭三日。

喪禮之後,秦穆公召集了戰勝的秦軍將士們,當著所有人的面宣誓。這一篇誓言就是鼎鼎大名的《尚書•秦誓》,也是後來《尚書》的最後一篇。秦穆公要告訴所有將士什麽呢?

《尚書·秦誓》

乃誓於軍曰:“嗟士卒!聽無嘩,余誓告汝。古之人謀黃發番番,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裏奚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余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

《史記》中只引用了此篇的大意,意思是古人曾有言,遇事有必要先問問多歷世事的老人,這樣才不會有過錯。為什麽穆公要說這段話?因為他深深追悔當年沒有聽百裏奚和蹇叔的話,才會鑄成大錯。

所以《尚書•秦誓》的目的,不是要向將士們宣傳秦軍多麽厲害,不是要炫耀穆公多麽偉大,而是要在所有人面前,再一次沉痛地認錯。穆公不但要當眾認錯,還要特地作一篇誓言,讓後來世世代代的子孫,都記得他曾經犯下了什麽樣的大錯。

常人之情,掩過尚且不及,何況是要上位者公開向大家認錯!更何況他不只是要現在的人記得他的過錯,還要後世的人都記得他的過錯。秦穆公這個人,實在太了不起!

各位可能會想,“認錯”有這麽重要嗎?是的,非常重要。從歷史上來看,任何一個人或團體都不是完美的,難免都有決策錯誤的時候。有錯不怕,怕的是礙於上位者的面子或責任而不敢改正錯誤,甚至千方百計地去遮掩錯誤,於是一步錯步步錯,直到局面難以收拾。

更糟的是,上位者將錯誤推給下面的人,以為暫時如此便可解決問題,卻不知上行下效,人人有樣學樣,於是推諉成風。有過者無罰,無辜者受罪,人心就此離散,敗壞團體士氣沒有比這更厲害的。

只有真正有自信、有擔當的人,才能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才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足以擔當大任的領導者。

在歷史上,其實並不是只有秦穆公如此,我再給各位舉一個例子。在四百多年前日本的戰國時代,有一個人叫德川家康,他原本是日本中部三河國的小諸侯。當時在三河國的東邊,有一個極為強大的諸侯叫武田信玄,帶領了大軍要西上京都奪取天下,因此要攻打擋路的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年輕氣盛,決定率領軍隊迎擊信玄,兩軍在三方原會戰。最後德川家康慘敗,狼狽逃回城中,幸好武田信玄因為病倒撤軍,德川家康這才逃過了一劫。

德川家康“顰像”

但德川家康並沒因此而欣喜,反而專門命畫師畫一幅他因戰敗而愁眉苦臉的畫像,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也讓後世子孫世世代代記得他今天犯下的過錯。這幅畫像後世稱為“顰像”,一直保存到了今天。這樣的胸襟,這樣的氣度,怪不得他最後能取得天下,建立將近三百年的德川幕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尚書•秦誓》最後還有一段話,值得我們好好看一看:

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冒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這段誓言是什麽意思呢?穆公告誡子孫說:“如果有一個臣子,沒有任何特殊的才華,但他的心胸寬大,能夠容人。看到別人有才華,就好像自己有才華一樣高興;看到人家比自己更賢能,心中不但不會嫉妒,還會更欣賞對方。不是只有在嘴巴上稱贊而已,而是真心地能容納別人。這樣的人,才是能保護我子孫和人民之人,才是真正對國家有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