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敵人,是亡靈!(第4/6頁)

為什麽周人要大罵?因為秦人這樣的舉動實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為什麽周人只能大罵?因為周人打不過秦國,除了大罵還能幹嗎?王孫姬滿只好詛咒秦軍一定會慘敗,後來果然被這個烏鴉嘴說中了。

《左傳·僖公三十年》記載的“弦高犒秦”

根據《左傳》的記載,王孫滿的不滿(好繞口的一句話)是因為秦軍過周北門時沒有卷甲束兵,因此認為秦師“輕而無禮”。不論是哪種情況,總之秦師確實沒有表現出對周天子應有的禮儀,也難怪周人生氣。不過話說回來,秦人自以為是秘密偷襲,沿途各國卻都知道他們出兵,這種毫無秘密可言的“偷襲”還真是“不敗何待”!

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禦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滅滑。

等秦軍一路走到滑這個地方,這時候發生了歷史上很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弦高犒秦”。鄭國有一個商人名叫弦高,本來是帶著十二頭牛要到周國去賣,從這個數目來看,這人應該不是什麽大商人。結果他倒黴,中途碰上了正要去偷襲鄭國的秦軍。大凡在這種情況下,軍隊的行動絕不能泄密,因此弦高最有可能的結局是被滅口,其次則是被俘虜。人都如此,牛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弦高非常害怕,但他靈機一動,幹脆冒充鄭國的使者,將牛群當成鄭國的禮物。他主動對秦軍說:“鄭國聽說貴國要來征討,已經做好一切防禦準備,先派我帶十二頭牛前來犒勞秦國的軍士。”這句話一講出來,秦國三位將軍立刻大驚,我們要偷襲鄭國,結果鄭國已經發覺了,這場仗還怎麽打?如今就算去了也沒用,只好不打鄭國了,順手把滑滅了。

弦高為何這麽做?其實《史記》將他的原始動機講得很清楚,只不過就是“恐死虜”而已。但最後他的靈機一動,不但挽救了個人的命運,也挽救了國家。

讀到這裏,請各位停下來,我想先談談另外一件事。

“燭之武退秦師”跟“弦高犒秦”兩個故事流傳千古,他們的機智被後人所傳頌。在我小的時候,這兩個故事是被寫在語文課本裏的,用來宣傳弱國也可以靠外交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以及個人怎麽靠機智拯救國家,是典型教材。

關於這兩點,課本裏說得有沒有錯呢?當然沒有錯。但如果各位在更熟悉鄭國的歷史之後,或許就會有另外一種想法了。

鄭國是個什麽樣的國家?它是春秋初年天下第一大國。前面曾經講過,西周末年,看到王室有危機,首先決定逃跑到東方的,正是鄭國。在西周滅亡時,擁立那個勾結外族殺害自己父親的不義周平王,並借此獲得最大好處,執掌朝廷大權的,也是鄭國。後來周桓王厭惡鄭莊公的跋扈專權,莊公就立刻翻臉,春秋時第一個帶兵和王室作戰還把周王射傷的,還是鄭國。一言以蔽之,這是春秋時代天下第一不要臉的國家。

後來鄭國國勢衰落,四周的國家全部對鄭國虎視眈眈。北方的晉國聯合秦國來打它,它就搞個“燭之武退秦師”,靠著辯才化解了軍事危難;西方的秦國來進攻它,它就靠著小商人弦高的機智,最後也解決了這次危難。等南方的楚國來打它,鄭伯就脫光了上身,牽著一頭羊,代表自己是罪人,前來向楚王乞憐,楚王就原諒了他。

乍看之下,這個國家手段百出,每每都能靠著聰明挽救自己。可是各位要知道,到了戰國初年第一個滅亡的大國就是鄭國啊!而且滅了它的,還是戰國七雄的第一弱國韓國。

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什麽呢?人如果不自立自強,老是耍這些心計,終究是要完蛋的。國家更是如此,自己的內政軍事亂七八糟,總想憑外交關系和手段來解決危機,最後還是要被人宰割的。

人生在社會上當然離不開社交關系,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可是如果你自己沒有本事,除非那個關系是你爸媽,再怎麽樣他們都要維護你到底,否則的話,歷史告訴我們,如果你沒本事,關系、人情只能成為消耗品,終究是要用盡的。只有你有本事,能夠與人形成利益共同體,關系不斷增益加強,才能相得益彰。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像鄭國一樣“虛內務而恃外好”,終究是不成的。

接下來,我們再回到秦軍的部分。

秦軍偷襲不成,又不能無功而返,回去怎麽交代?將士的士氣又如何安撫?於是秦軍只好順手把滑給滅了,當作這次出征的戰績,這下就捅了馬蜂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