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敵人,是亡靈!(第3/6頁)

兩人說:“穿越好幾個國家,跋涉千裏去偷襲,風險實在太大,很難得到好處。”鄭國離秦國實在太遠,古代既沒有火車,也沒有飛機,因此隨著距離的增強,運輸和補給的難度將會成倍增加,距離永遠是制約戰爭的強大因素。更何況,蹇叔和百裏奚還點出了更重要的問題:“既然有人能出賣鄭國,怎麽知道不會有我們的人出賣秦國呢?絕對不可以。”

蹇叔和百裏奚說得有沒有道理呢?太有道理了。因為秦國這一次去攻擊鄭國,唯一成功的可能只有偷襲。但如果有秦國人把出兵這件事泄露出去,偷襲就不可能成功。

但各位注意穆公怎麽回答,穆公說:“這不是你們兩個能懂的事,我已經決定了!”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言下之意便是,你們兩個已經老了,沒有銳氣了,哪裏懂得我心中的宏圖大略呢?各位看看穆公這個口氣,和當年迎回百裏奚、蹇叔的謙虛姿態,差距有多麽大。

說實話,這是秦人的老毛病了。各位熟讀秦國的歷史後就會知道,秦人的性格是怎樣的呢?他們在碰到逆境的時候,頭腦特別清楚,奮力死戰,百折不撓,而且只要有求於人,多低的姿態都可以擺出來;可是一到順境之後,就很容易得意忘形,目空一切,一旦覺得別人沒有利用價值,就立刻棄之如敝屣。秦穆公是這樣,秦始皇也是這樣,這是他們的家族性格,也就是《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尉繚的評語:“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穆公為什麽會有這種反應呢?因為他已經忍受了晉國太多太多年,他不想再忍了。好不容易等到同樣雄才大略的晉文公死了,好不容易遇上這樣的良機,他辛苦累積國力這麽久,不就是為了這一刻嗎?這樣的機會稍縱即逝,怎麽能夠猶豫呢?此時他心中可能在想,你們兩個老頭兒居然如此怯懦,可見你們年紀已經大了,已經不明白我了,真是太讓我失望了。

所以穆公悍然決定,立刻出兵鄭國!百裏奚跟蹇叔的兒子有將才,所以他就任命他們的兒子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去做主帥。結果到了要出兵的那一日,百裏奚跟蹇叔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們兩個居然跑到遠征軍前去痛哭!

行日,百裏奚、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於殽阨矣。”

穆公聽說此事後,非常生氣。為什麽呢?他要發兵,兩個老頭兒卻到軍前去痛哭,這不是觸黴頭嗎?他氣得立刻把兩人找來問:“我要發兵,而你們到軍前去痛哭,敗壞我大軍的士氣,究竟是什麽意思?”

百裏奚跟蹇叔說:“我們絕對沒有敗壞大軍士氣的意思,只是因為兒子們率領軍隊東征,不知要多久才能回來。我們兩人年紀實在太老,說不定他們回來晚了,就見不到我們最後一面了,所以才哭。”各位看二老多會講話,這話講出來誰也沒辦法怪罪他們,人之常情嘛!但這是表面上冠冕堂皇的話,二老轉頭私底下就對自己的兒子說了真話。

人文學講的是常理,而非定理。就常情常理而論,父母對子女往往是最真心的(但我可沒有說子女對父母)。人在外面很多不能公開說的真話,往往會對自己的孩子說出來。

我常跟台灣大學上我的課的同學說,天下對你們最好的,大概莫過於你們的父母。因為如果有一天你需要一個腎,只有你的父母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腎給你,再好的朋友恐怕都做不到這一點。

我的老師當年教我,人絕對不可以交不孝的朋友。為什麽呢?父母對他那麽好,他都能對自己的父母不孝。如果你跟他交朋友,你對他再好,能好得過他的父母嗎?他對父母都如此,你覺得他對你,能比對他自己的父母更好?你以為你是誰啊?

就像前面所說的,古人認為最高的道德和最高的智慧往往是合一的,無論你用智慧去計算,或者你用道德去判斷,只要境界夠高,所做出的決定必然是相同的。

二老跟兒子們說了真話,他們說:“你們的軍隊一定會戰敗,戰敗的地方在殽山險要之處。”所以二老為何而哭?是為即將慘敗的秦軍而哭。這是二老最後的預言,我們來看這個預言會不會成真?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

第二年春天,秦兵開始東征鄭國。這次東征之旅十分漫長,因為從秦國到鄭國,至少必須穿過晉跟周兩個國家。秦軍先經過晉國,然後又穿越周的王畿,直接從周都的北門外通過。這次秦國是要去偷襲,當然不會大聲宣告我們要經過你的地盤,更不可能會去朝見周天子。可是在外交禮儀上,率領軍隊通過別人家的地盤,卻不跟人家打聲招呼,這是極為無禮,甚至可能引發國際糾紛的事情,即使在今天都是如此,因此周的王孫姬滿大罵:“秦師無禮,不敗何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