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敵人,是亡靈!(第2/6頁)

他對穆公說:“鄭國滅亡了,只對晉國有好處,對秦國沒有任何好處。”為什麽呢?因為鄭國的位置離秦國遠,離晉國近,秦國到鄭國中間還隔著晉國。鄭國如果被滅亡,秦國根本控制不了這塊土地,最後一定是落入晉國的手中。結果晉國得到了土地,請問秦國又能得到什麽?

各位可能會想,難道晉國不會補償秦國其他的東西,例如財富或人口嗎?可能會,但是再怎麽補償,都比不過晉秦局勢的根本關鍵。燭之武正是看清了這個關鍵,才敢前來說服秦穆公。

這個根本關鍵是什麽?那就是“晉之強,秦之憂也”!

在過去的歷史中,秦晉兩國曾經無數次作戰,互相覬覦對方的土地,換作你是秦穆公,你能放心這樣的鄰國繼續強大下去嗎?今天晉國不打秦國,只是基於它的善意,問題是“善意”這種東西,能夠作為國際政治的根本嗎?

很悲哀的,答案是“不能”。如同各位都很熟悉的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默斯頓(Palmerston)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利益”才是國際政治的根本,人與人之間或許未必如此,但國與國之間確實如此。晉國跟秦國關系再怎麽好,也改變不了“晉之強,秦之憂也”這個根本事實。

穆公聽了燭之武這句話,立刻撤兵回國。從穆公這個反應就可以知道,燭之武真的說中了穆公的心事,穆公內心深處真的憂心這個問題。關於燭之武對秦穆公所說的話,《左傳》中還有另外一段記載:

見秦伯,曰:“……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還也。”

燭之武對秦穆公說:“晉國的貪欲會滿足嗎?它向東降服鄭國之後,也會想向西擴張土地,如果不從秦國那裏奪來,又從哪裏取得?秦國失去土地而使晉國得利,希望君上好好想一想。”秦穆公聽了很認可,決定和鄭人訂下和平盟約,接著便撤兵。

當晉國得知秦國撤兵時,晉國大臣子犯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提議立刻進攻秦軍。

等等,朋友幫你去毆打弱小,中途決定不幹了。你可以不高興,甚至怪朋友不幫忙,可是沒有反過來把朋友打一頓的道理吧?這可以看出晉國君臣對秦國的疑懼和不信任,幸好晉文公最後阻止了他。各位讀到這裏就會明白,前面所問的秦晉是否真的親如一家,它的答案究竟是什麽。

秦穆公一撤兵,晉國也立刻撤兵了。難道晉國獨力滅不了鄭國嗎?當然不是。問題是,晉國如果堅持自己攻打下去,鄭國守城對抗,晉國的軍隊要損失多少人?各位要知道,在古代的戰爭中,以攻城的死傷最為慘重。所以《孫子》才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更重要的是,秦國已經撤兵回國,實力完整無缺,就在你晉國的背後虎視眈眈,晉國難道能夠放心?晉國實力一旦受到嚴重損害,當初被你打敗的敵人如楚國,難道不會卷土重來嗎?

“晉之強”是“秦之憂”,反過來說,“秦之強”又何嘗不是“晉之憂”?

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晉文公即位的時候,已經六十二歲。即位九年後,晉文公就死了。晉文公在時,秦國可以說唯晉國馬首是瞻。如今晉文公不在了,試問秦國會做何打算?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發生了一件事,有人向秦國出賣鄭國。據《史記•鄭世家》記載,這個人是鄭司城繒賀;而據《左傳》的記載,這個人是戍守鄭國的秦大夫杞子。不過在這裏是誰出賣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穆公買不買?我們就從這裏的反應,來看看穆公心裏究竟在想什麽。

鄭人有賣鄭於秦曰:“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

這個出賣鄭國的人說:“我是掌管城門的人,只要有我配合,秦國可以輕易攻下鄭國。”

秦國的志向就是東進,對穆公來說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啊!

這是一個進入中原的大好機會,機會稍縱即逝。請問如果你是秦穆公,你出兵還是不出兵?

穆公立刻問蹇叔和百裏奚的意見,各位猜他們兩個人會怎麽回答?

繆公問蹇叔、百裏奚,對曰:“徑數國千裏而襲人,希有得利者。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遂發兵,使百裏奚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