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就霸業的第一步(第4/5頁)

那麽百裏奚會怎麽回答呢?

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大夫。

結果百裏奚辭謝說:“我只不過是個亡國之臣罷了,又有什麽值得問的地方呢?”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我真有你認為的那麽賢能,那虞國怎麽會亡?既然虞國亡了,就代表我沒有治國的本事。

等等,難道百裏奚不懂這是一個拯救自己脫離奴隸身份的好機會嗎?為什麽他要辭謝穆公的賞識?

百裏奚當然懂得這是機會,但各位卻不一定懂得百裏奚是什麽樣的人。在春秋戰國時代,“君擇臣,臣亦擇君”,君王要找好的臣子,臣子也要找好的君王。因此百裏奚也要考驗秦穆公,想知道穆公是否真心要用他,所以他才故意用這句話試探。

結果秦穆公怎麽說呢?

他說:“就是因為虞君沒有重用你,虞國才會滅亡,這不是你的錯。”

各位看這話說得多漂亮!

但穆公不只是說話漂亮而已,他表露出自己的真心,堅持請教百裏奚國事該怎麽辦。最後和他談論了三天,穆公非常高興,覺得這個人真是奇才,不但要用,而且要重用,決定把全國國政都交給他主持。因為秦穆公為這位大才贖身開出的價碼為五張黑羊皮,所以當時人都戲稱百裏為“五羖大夫”。

這一刻,請你把書合上。試想,如果你是百裏奚,別人把你從囚車之中放出來,讓你從一個奴隸一下子變成大夫,還要給你在這個國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請問你第一件事要做什麽?

大部分人的答案,大概是大展宏圖,或報答君恩,或擴張權力,都不出這類的內容。但百裏真是與眾不同,穆公用他,果然沒用錯人。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向國君推薦比自己更優秀的人選。

百裏奚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臣常遊困於齊而乞食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蹇叔止臣,臣得脫齊難,遂之周。周王子頹好牛,臣以養牛幹之。及頹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誅。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於是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

百裏奚對秦穆公說:“我的賢能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我賢能你知道,蹇叔賢能卻沒有人知道。”各位可能會問,既然沒有人知道,百裏奚又如何證明蹇叔賢能呢?總得有個根據吧!

百裏奚又說:“我曾經在齊國窮困到要去討飯的地步,是蹇叔收留了我,給我飯吃。我後來想要去侍奉齊國的國君無知,蹇叔聽說了這件事,他勸阻我不要這麽做。正因為他勸阻了我,我沒有去無知手下任職,後來齊國因為無知的倒行逆施而大亂,我卻能夠脫身不受影響。

“我接下來到周朝的都城,周的王子頹喜歡牛,我就借著養牛之法接近他,因此他要用我。蹇叔又勸我不要去,於是我聽蹇叔的話離開了周,結果周王子頹後來引發了大亂,正因為我沒有被他所用,所以也沒有被誅殺。

“後來我又要去侍奉虞君,蹇叔又阻止我,我也知道蹇叔說得沒錯,虞君不會重用我,可是我有我的私心,我想要財祿,想要官爵,最後還是決定去了。

“前面兩次我都聽了蹇叔的話,所以才得脫大難。第三次我不聽蹇叔的話,結果虞國亡了,我被晉國抓起來作為奴隸送到秦國來。從過去的事情,就可以知道蹇叔確實比我賢能。”

讀了百裏奚這段話以後,各位不妨想想蹇叔是個什麽樣的人物。他每一次預言哪個國家將有大難,果然全都應驗。這樣的人在古代,叫作有先見之明;在現代,就叫烏鴉嘴了。

可是真正的問題來了,既然蹇叔屢屢預言準確,為什麽百裏奚第三次就不聽他的話呢?

當然,各位可能會說,不就是“私利祿爵”嗎?那麽就應該再問,難道前面兩次沒有祿爵嗎?怎麽百裏奚前面都聽蹇叔的話,後面就不聽了呢?

我們讀書必須用心深思,不只是要懂得道理,還要明白人情。各位要知道,百裏奚是有大才的人,一個有大才的人最怕的就是懷才不遇。他才能如此傑出,屢屢有機會,卻屢屢不見被用,比他差的人卻都平步青雲。他心中的苦悶和憤懣,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朋友一次兩次跟你講不要去,你可能還覺得他是為你著想;到第三次還叫你不要去的時候,你就很容易被情緒蓋過了理智,因為你實在忍不下去了!如果朋友再堅持勸阻,就容易生出怨心,說不定有人還覺得朋友是嫉妒他,故意阻撓他。《論語》說“朋友數,斯疏矣”,就是這個道理。忠言逆耳,果然這一次不聽蹇叔的話,百裏奚就倒大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