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就霸業的第一步(第2/5頁)

為什麽我要特別講這一段?讀過我的《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的朋友們,應該還記得秦始皇跟嫪毐、呂不韋的鬥爭吧!各位當時心中或許有疑問,呂不韋和秦始皇關系這麽近,秦始皇為什麽一定要鏟除呂不韋?

等各位熟悉秦國的歷史後,就會知道一件事。這種先君過世,幼君即位,然後君臣彼此奪權鬥爭甚至相殺,在秦國是常常上演的老戲碼。不是只有出子和武公這個例子,也不是只有秦始皇那個例子,在秦國這種事實在太常見了。

秦始皇明不明白這些歷史?他當然明白。所以他一旦即位,立刻就要對付前朝的大臣,因為他怕這種弑君的舊戲再次上演。

十三年,齊人管至父、連稱等殺其君襄公而立公孫無知。晉滅霍、魏、耿。齊雍廩殺無知、管至父等而立齊桓公。齊、晉為強國。

《史記•秦本紀》原本應該記的是秦國的大事,為什麽太史公這裏筆鋒一轉,突然去寫此時齊國和晉國發生什麽事呢?因為這是天下大勢。

按中國傳統的史法,當時秦國只是個諸侯國,天下大勢並不在秦身上。秦國雖然因為後來統一天下而得立為本紀,但史家有必要讓後人都知道,此時真正執掌天下大勢的是哪些國家?這又是一個什麽樣的時代?

這是什麽樣的時代呢?各位從這段文字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是一個弑君與滅國的時代。過去因為有周天子在,亂臣賊子不敢為亂,強國不敢任意吞並弱國。但自從周平王失去大義名分之後,王室權威蕩然無存,本身又無實力,所以天下秩序已然崩壞,重心首先轉移到齊、晉兩大強國之上。

說得更清楚一點,這是個力量就是一切,惡行無人懲罰的時代。中國文化過去給了這樣的時代一個名字,那就是“亂世”。而這樣的時代,也正是藐視文化、推崇力量的秦人將會如魚得水的時代。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 六人。

各位請注意這段,傳統史書為何要把“初以人從死”這一件事大書特書,連殉葬人數都寫得一清二楚呢?因為中國文化認為“人命關天”。

秦國因戰爭而死的人,絕對比六十六人多,但戰爭是不得已,難道殉葬也是嗎?拿活人來為自己殉葬,是儒家思想非常不能接受的一件事。連孔子這樣的人都忍不住大罵“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他連像人的陶俑都不能接受,何況是活人!他這麽好脾氣的人,居然開口就咒人斷子絕孫,可見其憤怒。

從秦武公“初以人從死”開始,後來的秦國代代殉葬不絕,但《史記•秦本紀》這裏特地記載這件事,並不只是為了譴責,而是這樣的做法後來影響了整個秦國的命運,後面我會再談。

(武公)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立其弟德公。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生子三人……長子宣公立。

……

……宣公卒。生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

……

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繆公(史書或寫作穆公)。

接下來秦國從武公、德公、宣公到成公一連四位,除了德公能讓自己的兒子順利繼位外,其他全都不行。他們並不是沒有兒子,武公有一個兒子,宣公有九個兒子,成公有七個兒子,但都無法繼位。究竟是何緣故?

史書沒寫原因,很難下一定論。但人之常情大多愛子勝於愛弟,如果可能的話,怎麽會不想自己的兒子繼位?偶爾一位願意傳弟不傳子或許還有可能,但一連三位如此,實在大違常情。因此最大的可能性是,此時國君恐怕已經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繼位者是誰了。

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大事,在秦德公時,他決定將國都遷到雍城(位於今天陜西省西部)。此後秦在雍城定都近三百年,成為秦國時間最長的都城。

秦國雖然經歷了幾代變亂,但各位不用擔心。因為事在人為,一位橫空出世的霸主即將在秦國誕生,他就是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秦穆公的大名叫任好,各位猜猜,這樣的人物在即位的第一年會先做什麽事?

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

他自己親任軍事統帥,對外主動進攻茅津這個地方,並且獲得勝利。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穆公頗有乃祖之風,他是一個勇猛而具備軍事才能的人。

四年,迎婦於晉,晉太子申生姊也。

但作為一個國君,光有軍事才能還是不夠的。秦國要在亂世中生存,必須還要處理好外交關系。在當時影響秦國命運最重要的國家,就是秦旁邊的超級強國晉國。因此穆公立刻從晉國迎娶了國君的女兒,也就是晉太子申生的姐姐,作為他的夫人。這麽說來,穆公的外交政策,應該就是打算走結好晉國的路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