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抓住機遇?(第4/5頁)

周繆王這次西方巡遊之旅走得很遠,傳說他甚至見過西王母。這趟旅程實在讓他太快樂了,快樂到忘了回家。此時忽然傳來東方徐偃王作亂的消息,周繆王知道後,著急萬分,希望立刻趕回去平亂。

各位記不記得,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我曾經說過,這個社會就是“需要”和“有用”。就在周繆王需要急著趕路時,造父正好有用,他發揮所長,為周繆王長途高速駕車,“長驅歸周,一日千裏以救亂”,因此平定了亂事,立下了大功。從這裏各位就可以看出,秦人祖先擅長馭馬,這是他們代代相傳的特殊技能,而且水平遠超他族。

為了獎勵造父的功勞,繆王將趙城(位於今天山西省南部)封給了他,造父這一族便從此稱自己為趙氏。我以前提過,姓是血緣的觀念,而氏是地緣的觀念,所以姓不能變,而氏可以變。嬴是一個姓,姓下面可以分很多氏,太史公算過嬴姓下共有十四個氏,造父這一族就是嬴姓下的趙氏。

秦人先祖的“趙氏”之稱雖由造父而來,但嚴格來說,造父只是秦人的同族。因為當年蜚廉除了惡來之外,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的後代造父,後來成為趙國的祖先;而惡來的後代非子,後來成為秦國的直系祖先。

如果畫成表來看,各位就會更清楚:

當時這兩族的人關系非常密切,因為他們都是炮灰,可以說是相依為命。

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所以造父受封後,惡來的後人大駱和非子也改姓趙氏,這就是後來《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姓趙氏”的由來。只是他們萬萬沒想到,在數百年後兩邊的子孫,也就是秦國和趙國,最終成了死敵。

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

造父有幸被封到了山西去,但大駱和非子卻留在甘肅。非子後來又到了犬丘(位於今天甘肅省東部)這個地方,他繼承了祖先“調馴鳥獸”的獨門技術,非常會畜牧馬匹。周孝王從犬丘人那裏聽說非子的才華,於是就命他在汧水和渭水之間主管牧馬。

在古代,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因為它是軍事力量的決定因素,所以後來有很多朝代都把養馬看得極為重要。因為非子養馬養得實在太好,馬繁衍得非常多,周孝王為了獎賞非子,於是就希望讓非子成為其父大駱的適嗣。

什麽叫適嗣?西周是一個宗法社會,宗法社會最在乎的就是嫡庶之分,正妻生的是嫡子,妾生的就是庶子。不論嫡子再怎麽無能,他也會是宗族正式的繼承人;不論庶子再怎麽傑出,他也不能取代嫡子來繼承整個宗族。所以我前面才說,這是一個血緣決定一切地位的社會,人的一生基本在生下來那一刻就被決定了。而在這樣一個極端重視血緣和宗法的時代,周孝王竟然要以王者之尊,來變更嫡庶的地位,讓庶子成為適嗣,這在當時可說是驚世駭俗,事實上這就是敗壞宗法。

各位不要以為只有周孝王如此,事實上西周有好幾位天子,都很喜歡做“敗壞宗法”這種事。例如周宣王就曾經命令魯國廢嫡立庶,造成魯國大亂;而周幽王更把這一套玩到了自己太子的頭上,西周更因此而滅亡,我後面會再詳談這件事。

周王本來應該是宗法的最高維護者,結果居然自己帶頭敗壞宗法。所以《史記》探討西周滅亡的原因時,一言以蔽之曰“亂自京師始”,正是這個道理。因為周王自己帶頭敗壞宗法,所以諸侯也不再尊重宗法,西周的大亂就從這裏開始。所以西周是怎麽完蛋的?就是被周王自己玩完的。

姑且先不論後來的發展,我想請問各位,你們覺得周孝王的圖謀能夠成功嗎?

一件事能不能成功,要看本身的條件和當時的環境。如果大駱的正妻沒有嫡子,或嫡子沒有強大的支持者,周孝王的圖謀可能還有成功的希望。但很可惜,上面兩個條件都不具備。大駱不但已經有正牌的嫡子叫成,更重要的是,這位嫡子還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外祖父。

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

嫡子成的外祖父是申侯(有的史書寫作申伯),他是周室的諸侯,地位非常重要,和戎狄的關系極好。申侯知道他的外孫可能會被取代,他馬上就去見周孝王,跟孝王說:“過去申侯和大駱兩家世代聯姻,所以西戎才願意歸服周王,這一切可都是為了周王你啊!周王啊,你自己最好再想一想吧!”